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探访梁平竹帘技艺: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乐章
更新时间:2025-07-14 00:06 浏览量:1
2025年7月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深入重庆市梁平区,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先后探访了竹帘生产工厂与刘华竹艺工作室,亲身体验了梁平竹帘的制作,见证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与传承。
一、晨光中的坚守:竹帘生产工厂的“刀尖匠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竹帘生产工厂,空气中已弥漫着淡淡的竹香。在这里,实践团队遇到了竹帘制作者陆晓勇。他手持一根青竹,刀起竹裂,瞬间将坚硬的竹竿剖成均匀的竹片,动作娴熟而精准。“选竹是根基,必须用三年生慈竹,韧而不脆。”陆师傅边操作边向团队成员介绍,指尖轻轻划过竹节处的细密纹理,仿佛在与岁月对话。
进入拉丝工序,陆师傅将竹条卡进特制木架,手持刮刀反复推削,竹丝逐渐变得细如发丝,空气中扬起金色尘屑。“每根丝要控制在0.3毫米内,差之毫厘,帘面就不平整。”他摊开布满刀痕的双手,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与无奈,“这活计伤手,年轻人嫌苦,如今只剩我和几位工人撑着。”
织帘机前,陆晓红阿姨正专注地将三千根竹丝穿入织架,指尖翻飞间,丝线经纬交织成细密帘面。“一天最多织两尺,得坐足八小时。”她笑着展示指关节的厚茧,“但看到阳光透过竹帘的光影,就放心许多。”
二、午后的创新:刘华工作室的文创风暴
午后,实践团队转战刘华竹艺工作室,这里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展架上,传统竹帘化身《山水霓虹》小扇子、《熊猫戏竹》冰箱贴,梁平竹丝焕发蓬勃生机。“传统竹帘挂在窗上是风景,变成文创才能走进日常。”刘华拿起一款竹丝拼贴的蝴蝶冰箱贴介绍道,“我们用0.1毫米超细竹丝分层拼贴,既保留竹韵,又符合现代审美。”
团队成员亲手尝试学习编织竹帘,“最让我骄傲的是现在00后顾客占比越来越高,”刘华看着正在亲手尝试的团队成员,“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深入学习竹丝,才是真正的传承。”
在采访中,刘华反复强调非遗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不仅是要对其传统进行传承,更是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进行创新,以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进行传播。”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非遗文化未来的坚定信心。
三、双面镜像: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一日行程,形成了传统与创新的强烈对照。竹帘生产工厂的困境在于,拉丝工艺因高危难觅传人;而刘华工作室则通过“创新工艺+场景再造”,将竹帘附加值提升,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两者殊途同归。陆师傅摩挲着满墙竹帘样品感慨:“只要还有人需要这份手艺,我就能继续坚守。”而在刘华的工作台,团队成员观察她珍藏的每一件作品“没有扎实的功底,创新就是无根之木。”刘华的话,道出了传统与创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青春的力量: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亲眼见证了梁平竹帘技艺的精湛与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热情与责任感。团队成员们带回的不仅是亲手编织的竹丝片段,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古老技艺在新媒体时代“活”起来,让乡村非遗与青春力量碰撞出更多可能。
“真正的坚守从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让千年技艺在当代脉搏中重获呼吸。”实践团队队长陈红君深有感触地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前行,让竹帘的纹路里,不仅刻着岁月的故事,更写满年轻一代的担当。”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竹帘生产工厂的竹丝镀上了金边,刘华工作室的梭子依旧不停工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梁韵双工·竹木春秋”实践团队成员们正用青春和智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着新的篇章。(通讯员 顾馨悦 陈新越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