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名家茅善玉:为沪剧传承点亮未来之光!
更新时间:2025-05-14 09:34 浏览量:1
辞旧迎新时,总让人思绪万千。有人感慨过去一年的辛劳,有人满心期待新一年的机遇。对于沪剧名家茅善玉而言,这种感触更深,因为她不仅要规划自己的艺术道路,更要为上海沪剧院的未来谋篇布局,肩负着沪剧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
回顾过去,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2019年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也将在上海举办。这一系列重大节点,让戏曲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沪剧自然也不例外。茅善玉的脑海中,早已勾勒出满满的计划,每一个设想都承载着她对沪剧的热爱与期盼,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先看重头戏!上海沪剧院精心打造的沪剧《敦煌女儿》成功入围十二艺节评奖演出。家门口举办如此重要的艺术盛会,怎能不全力以赴?上半年,团队将全身心投入到打磨这部作品中。从唱腔的细腻处理,到舞台表演的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为在舞台上呈现最完美的《敦煌女儿》,力争在艺术节上斩获佳绩,为沪剧争光。
国庆期间,上海沪剧院还将推出红色系列沪剧展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沪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这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经典的红色故事,将通过沪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重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担当,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人才是沪剧传承发展的根基。上海沪剧院在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2006级沪剧青年演员和2013级沪剧青年团的新苗们,个个实力不俗,蓄势待发。下半年,一场专为30岁以下青年沪剧演员打造的汇演即将拉开帷幕。过去几年,沪剧院和老一辈演员们倾注心血,为这些年轻人创造了不少登台机会,打造了多部优秀剧目。而这次汇演,就是要把舞台完全交给他们,让观众的目光聚焦在这些沪剧新生力量身上。他们是沪剧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预示着沪剧将走向更年轻化、更充满活力的明天。
近年来,在上海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大力推广下,沪剧迎来了“春天”。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沪剧节,即将迎来第五届。茅善玉明显感受到,上海人对家乡曲种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曾经,沪语训练营里大多是受爷爷奶奶影响而接触沪剧的小朋友,如今,越来越多孩子自发走进教室,渴望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沪剧所传递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比起枯燥的说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就连茅善玉的朋友都忍不住感叹:“沪剧现在真是火了,唱的人多,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多!”听到这样的评价,沪剧人既感动又激动。看着自己热爱的文化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那种油然而生的自信与自豪,难以言表。
展望新的一年,茅善玉心中满是期许。她希望沪剧能蒸蒸日上,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她希望上海沪剧院能一年更比一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沪剧人才,推出更多经典剧目,让沪剧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时代的浪潮中,茅善玉和众多沪剧人正奋力前行,他们用热爱和坚持,为沪剧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沪剧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