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豫剧《朝阳沟》成功的秘诀

更新时间:2025-03-12 09:52  浏览量:9

豫剧《朝阳沟》成功的秘诀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创演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于1958年在郑州首演。后经不断的打磨、完善、提高,1963年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并于当年12月上映,备受全国观众的青睐。

如今,60多年过去了,一个地方戏剧目成为现代戏创作的典范,久演不衰,演员更替了四代,总计演出近6000场次。时至今日,凡省豫剧三团演出《朝阳沟》剧目,无论省内、外城市剧院,还是乡村社区、厂矿企业、军营哨所,演员台上唱,台下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轻声应和,成为戏曲界独一无二的现象,更是戏曲的奇迹。

抚今追昔,知往鉴今,《朝阳沟》确实给人们诸多感悟和启示。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自小喜欢豫剧,尤对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可谓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多年来,每每闲暇时,欣赏《朝阳沟》里那别样的唱腔和优美的旋律时,从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喜悦,更对其出众的魅力钦佩不已。该剧之所以超越时空,成为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高峰,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好”方面:

1、剧本题材好。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杨兰春先生创作《朝阳沟》,主要讲述城市姑娘王银环和未婚夫高栓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剧中表现了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初期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20世纪50年代末,毛主席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基于此,杨兰春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一主题,选择知青上山下乡作为《朝阳沟》创作基调,也是杨兰春在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时触发的灵感。

时间追溯到1957年,早在创作《朝阳沟》之前,杨兰春就风尘仆仆遍访省内外知青区,采访了数十个有着不同经历、性格各异的知识青年,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他到登封曹村体验时,正值秋季干旱,他和全村社员们一起昼夜不停地往山上送水点种小麦。朝夕相处中,乡亲们有啥知心话都愿意悄悄跟他说。也正因为如此,在创作剧中的一些唱词也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

该剧主题积极向上,立意新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知青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剧中语言朴实、生动、风趣,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让观众感同身受。

尽管《朝阳沟》是大跃进年代火热斗争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创作出来的,但他却生动的表达了知青上山下乡这一重大的崭新的题材,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产物,将深深刻印在人们心中,并被接受。

《朝阳沟》的成功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具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心,吃得住创作的清苦、深入扎根生活沃土、扎根人民群众,并且把根扎深、扎透,才能捕捉到粘泥土、带露珠的鲜活题材,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力作佳品。

2、音乐设计好。《朝阳沟》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特色。王基笑、姜宏轩、梁思晖等人在深入挖掘、研究豫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新地把多种艺术形式的音乐素材引进豫剧唱腔的创作中,经过反复精研、细磨,百炼千锤,成功的实现了转调,从而,男声唱腔得以解放,女声唱腔得以开拓。三团创立的豫剧“反调”唱腔新版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旋律悠扬,丰富多变,被戏曲界推崇为一种新音乐流派。在此剧中,还大胆的将曲剧、二夹弦、道情等姊妹艺术音乐元素融入到豫剧中,所谓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就是这个道理。的确,《朝阳沟》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传神、饱满真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创新后的唱腔设计。

省豫剧三团有中西合璧的交响大型乐队,各种器乐齐全、阵容强大,演技伴奏技艺高超。正是基于这一优势,三团音乐设计出的剧目唱腔旋律格外优美动听。如在电影版《朝阳沟》之后的“七七”版中,又新修改并增加的一些栓保、银环二重唱、大合唱、伴唱,就充分体现音乐唱腔伴奏这一优势条件,这也是三团整体的实力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戏曲、戏曲,无曲不成戏。”豫剧《朝阳沟》的音乐设计有着鲜明的特点,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达到了悦耳动听、沁人心脾的境地。

3、唱腔表演好。豫剧《朝阳沟》栓保演唱的:“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

银环演唱的:“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

《朝阳沟》里的这些词儿、这些调儿、这旋律、这声腔、这韵味,很多人甚至还能唱上一段,起码也会哼上几句。在中国现代戏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和替代的。

《朝阳沟》以优美的唱腔,悠扬的音乐旋律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它不仅是一部戏,更是一代代戏迷与无数观众心中的精神家园。

省豫剧三团的前身是歌剧团,演员们的特点是主唱歌曲,且演员们大都是有思想、有文化基础的一代进步青年。改任豫剧三团后,演唱的剧目带有一定的戏歌味道,经过相互融合、提炼,慢慢形成了三团特有的演唱风格,并成为一种流行唱腔,被大众所喜爱。

《朝阳沟》第一代演员王善朴、魏云、高洁、马琳、杨华瑞等;第二代演员韩玉生、姚灵生、王岩、张月婷、卢兰香等;第三代演员盛红林、杨红霞、徐俊霞等;第四代演员刘雯卉、张军涛、孟振华、康沙沙、杨历明、薛海燕等为主的精彩表演,均将不同时期的剧中人物情感演绎得各有千秋、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让观众们沉浸在剧情之中,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境地。

《朝阳沟》中优美、清新、明亮、动听的唱腔,是三团独特的亮点与特色。尤其以第一代栓保、银环扮演者王善普、魏云等;第二代栓保、银环扮演者,韩玉生、魏云、姚灵声、王岩等;第三代栓保、银环扮演者盛红林、杨红霞等;如今,舞台上的第四代栓保、银环扮演者张军涛、刘雯卉等的唱腔均以大本嗓为主,大腔大调、洪亮通透,充满河南乡土韵气息,使人听之舒心惬意,深受观众喜爱。

《朝阳沟》成功地塑造了栓保、银环、栓保娘、银环娘、二大娘等人物形象。剧中的许多唱段包括幕间合唱都异常的精彩,难怪有观众说到三团的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个个都有几把“刷子儿”。“三团的唱腔与音乐,只有三团人来演唱,才能唱出那个味道与风格来……”由此可见,《朝阳沟》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不仅在情节设计上富有创意,而且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演上都有很高的水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创作和表演团队的紧密合作,确保了剧目的高质量。

总之,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豫剧《朝阳沟》之所以60多个春秋经久不衰、魅力依旧,根本在于党的文化思想的光辉指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更是三团几代演职人员共同努力、笃定前行的结果。这是他的一系列优质特色决定的。

我深信,在新的时期,豫剧《朝阳沟》仍然会生机焕发,充满活力,被世人所喜爱、所看重。

2025年3月11日写于开封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