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拉赫林携手深圳交响乐团,将带来“琴弓交响诗”
更新时间:2025-04-17 14:21 浏览量:5
4月25日晚,世界级指挥家、小提琴家朱利安·拉赫林将首次以指挥和小提琴独奏的双重身份携手深圳交响乐团,于深圳音乐厅演绎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柏辽兹《罗马狂欢节》以及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三部不同时期的杰作,串联起古典音乐的辉煌篇章,见证音乐巨匠的永恒魅力。
朱利安·拉赫林被《洛杉矶时报》誉为“真正的大师”,他身兼指挥家、小提琴家、教授和艺术总监、联合国亲善大使等多重身份,在全球各地开展着他热爱的音乐事业。他的琴声既有王者风范,又饱含人性温度。他的指挥棒下,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激情浑然天成。
作为20世纪苏联乐坛的杰出代表,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于1935年归乡前夕为法国小提琴家罗伯特·索顿斯创作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既是对西方岁月的告别,亦是对故土的情感自白。这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在马德里首演时便引发强烈反响。乐曲既承袭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严谨的结构框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前卫创作理念,其复杂的技法融合与风格跨越对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是极大的挑战。此次演出中,拉赫林将独奏这部普罗科菲耶夫的心灵独白,以其“由心而生的艺术造诣和王者风范”,展现这部作品在矛盾与诗意中的深刻哲思,诠释这部兼具技术难度与情感内涵的世纪之作。
作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先驱者,艾克托尔·柏辽兹于1844年为其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创作了第二幕序曲《罗马狂欢节》。这部作品诞生于歌剧完成后的灵感迸发,同年2月由柏辽兹亲执指挥棒在巴黎首演。序曲以歌剧中狂欢场景的核心主题为素材,聚焦呈现罗马街头庆典的欢腾人群与炽烈氛围。乐曲以萨尔塔列罗舞曲的激昂短句开篇,这一源自第二幕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成为统摄全篇的核心主题。这部浓缩于九分钟的杰作,既镌刻着罗马的炽热激情与阳光气息,又浸润巴黎的先锋美学与艺术革新,堪称柏辽兹音乐精神的凝练结晶。
作为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巨匠,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以体裁多元、作品丰沛著称,其创作中不乏传世杰作。完成于1888年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作曲家归国定居后的重要成果。这部作品以莫扎特式的古典情怀为底色,首次尝试以贯穿全曲的“命运”主题构建循环结构,成为其创作生涯中的突破性实践。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三部曲”(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中,《第五交响曲》虽未冠以标题,却以更强烈的内在张力深化“命运”主题。相较于《第四交响曲》中仅现于首尾乐章的“命运”主题,《第五交响曲》的“命运”则如血脉般渗透贯穿乐曲始终,通过不断蜕变的音乐形象,展现作曲家对命运的认知与抗争的复杂历程。终乐章尤以矛盾性与失衡感著称,其以辉煌音响编织的“生命礼赞”,既暗含宿命阴影下的挣扎,又以灿烂旋律传递希望的温度,令无数听众在音乐中照见自身与命运对话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