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边界 让剧院不再只是剧院
更新时间:2025-04-10 15:02 浏览量:6
杭州日报记者 姜雄
剧场内,精彩的剧目正在上演,随着剧情的起伏,观众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剧院外,沿着湖边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不时有人走进开放的剧院大厅,悠然地欣赏那里的艺术展览和剧目信息……这是金沙湖大剧院的日常图景。
在杭城林立的大剧院中,金沙湖大剧院是年轻的一员,自2023年5月正式运营,至今不足两年。然而,一组数据让业内对这座年轻的剧院刮目相看。据统计,自开业以来,该剧院推出各类演出和活动600余场,接待市民近200万人次,其中,非观演群体占比达55%。
非观演群体占比达55%!也就是说,走进金沙湖大剧院的人,有一半以上并非为“看戏”而来——这一颠覆行业常规的数据,昭示着金沙湖大剧院已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剧院。
非传统意义上的剧院,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打造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探访。
一座剧院 变身为“文化综合体”
“《唐璜》,我刷了3遍,《摇滚莫扎特》,我刷了4遍。”谈起最近一年印象最深的戏,酷爱文艺的女青年王起圆这样告诉记者。她提到的《唐璜》和《摇滚莫扎特》,都是金沙湖大剧院去年引进的法语原版音乐剧,当时火爆杭城,一票难求。
金沙湖大剧院总经理陈欣毫不掩饰自己的经营策略:“在剧目引进上,我们有着明显的偏好——音乐剧是核心。我们希望把音乐剧打造成剧院的标签,让大家一提到优质音乐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金沙湖大剧院。”
引进精品剧目的同时,金沙湖大剧院还不断拓展其功能边界。它进行戏剧试验,多部沉浸式戏剧长期驻演;它举办艺术沙龙,每年举办各种大师课、艺术沙龙近200场;它开展商务活动,多个服装品牌在这里举办新品发布会;它与周边的公园、商场有机联动,打造了“湖畔乐市”,成为城东休闲文化娱乐的一道风景线……不同的文化、艺术、商业形态在这里共生共荣。
在此基础上,金沙湖大剧院进一步“打开大门”。传统的剧院一般只在演出时开门,而金沙湖大剧院通过开放式广场、多功能厅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可进入、可停留、可互动”的复合空间,并且365天全时段开放。这在全国剧院中也是罕见的。
对文艺创作者,金沙湖大剧院更是敞开怀抱。金沙湖大剧院有一块“宝藏区域”,叫作“WEART共创空间”。这是一个集共享办公、创作基地、排练厅、剧场于一体的创业及艺术孵化平台,凡有志于文艺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个人或团体均可申请入驻。去年,在剧院的扶持下,“共创空间”的青年艺术家成功孵化出了原创IP剧《山海经之春神的自然魔法》,目前该剧已经在浙江、江苏、天津、安徽巡演了20多场,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未来,金沙湖还有许多打破常规的计划,例如,打造“同心路演空间”,为一些民间演艺团体、街头艺术家提供展示的舞台;与本地高校合作,在大厅推出各种艺术展览;引入知名品牌,打造“商场似的剧院”……
“我们希望通过积极的探索,重新定义大剧院。未来有一天,大家提到金沙湖大剧院,不再只是把它当成剧院,而是一个可以看戏、可以看展、可以看书、可以购物、可以喝咖啡、可以就餐的文化综合体。”陈欣说。
一个课题 如何聚集更多人气
如何让剧院聚集更多人气,一直是整个剧院行业共同思考的命题。金沙湖大剧院的表现也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
“一般剧院的非观演群体占比能达到20%就相当不错了,金沙湖大剧院达到55%,十分亮眼。”操盘多家大剧院的湖南省文化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星滔表示,金沙湖大剧院通过各类活动,吸引大量人群走进剧院,体现了剧院艺术普及和艺术教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培育更多的潜在观众。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说:“全国大部分剧院都是有演出开门,没演出就关上门,而金沙湖大剧院全天候开门,真正体现了‘打开门来做文化’的理念。”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杭城不少剧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有的通过积极捕捉市场热点吸引观众。譬如杭州剧院,抓住传统文化在舞台上强势回归的浪潮,在2024演出季特别开辟了“新国风剧场”板块。打头阵的是小百花越剧团越剧《五女拜寿》和《陈三两》,这两部传统经典作品开票两分钟就售罄,销售速度堪比大牌演唱会。京剧《珠帘寨》、民族歌剧《李清照》及《蒋国基祖孙三代竹笛音乐会》等国风演出项目,也取得了骄人的票房。
有的通过公益活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例如杭州大剧院,近年来持续推出“万张门票做公益”活动,惠及观众群体数达10万人次。同时,还有“周末戏曲大舞台”“剧汇日”“悦亮艺术团公益音乐会”等系列活动,走进校园、图书馆、美术馆、社区等地,让更多普通市民爱上艺术,进而走进剧院。
这些探索,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案例。
一点启示 剧院不应是“艺术孤岛”
相比之下,金沙湖大剧院这一次的尝试似乎更有突破性,因为它试图重新定义剧院。
在传统认知中,剧院是“看戏”的场所,是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单向传递。然而,杭州金沙湖大剧院以非观演群体占比55%的颠覆性数据,重新定义了剧院的边界——这里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容器,更是文化生态的孵化器、城市精神的会客厅。它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答案:当代剧院应当成为嵌入城市生活的文化综合体,在艺术性与公共性之间找到平衡。
许多传统剧院常因功能单一而面临生存困境,而金沙湖大剧院则以“业态共生”开辟新路。既有剧目,又有沉浸式戏剧、脱口秀甚至品牌发布会,还打造了艺术“共创空间”和“湖畔乐市”,形成了“剧场+商业+公共空间”的复合结构,让市民不仅能在此观演,还能消费、社交和休憩。这种“去中心化”的运营模式,让剧院成为聚集人气与吸附消费的磁极,大大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对行业生态的激活。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支持,与高校合作举办艺术展览,为民间演艺团体、街头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剧院不仅是演出场地,更成为资源整合者。这种开放的姿态,使剧院成为连接创作者、市场与公众的枢纽,为剧院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动人的转型,是剧院从“文化殿堂”向“城市会客厅”的蜕变。365天全时段开放广场与展览区,市民可自由进入,艺术的高墙在这里悄然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情感的流动。这种“温情互动”也说明公共性才是剧院的生命力之源。
金沙湖大剧院的创新,本质上是对剧院功能的重新诠释:它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孤岛,而是嵌入城市肌理的“文化综合体”。在文化消费多元化的今天,剧院唯有超越“演出场所”的定位,成为业态共生平台、行业孵化器与情感联结者,才能真正承载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