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五周年纪实
更新时间:2025-04-08 00:00 浏览量:3
李红艳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从2020年4月11日首播起,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在每个周六的相约中,走过了五年岁月。
五年,1826个日夜,262个周六,累计播出288期,全网点击量超68亿次;
五年,五十余个院团,七百多位艺术家、主持人、专家学者,参与录制、导赏,共赴“云”飨;
五年,时光简史,风华凝萃,淬炼出一份沉甸甸的开拓、突破、坚守。
从线下到线上,再到双线并举,是一场剧院文化新业态的破茧实验,是文艺机构在数字时代的一场进化论,更是一道艺术传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新景观。
这背后,是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是一次次“越过山丘”。
王亚彬参与“奇妙的和谐”国际博物馆日线上特别策划节目的舞蹈录制 牛小北摄
首场线上演出木管五重奏录制 牛小北摄
盛小云(右)参与“四大名著”评弹专场录制
赵聪(中)参加“画韵京音”节目录制
颐和园特别导赏录制 高尚摄
1.“懵懵懂懂”的拓荒
2020年的那个春天,布满忧伤。新冠疫情给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剧场,舞台,更是寂静。
“还记得2020年那段不寻常的日子,人们的生活被动暂停,暂时无法走进剧院享受艺术,大家的心态普遍比较低沉。作为国家文化平台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就在想,如何用文艺的力量,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鼓舞人心,提振信心。于是,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开辟线上第二舞台。”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回忆道。
2020年3月28日,这个看似寻常的日子,更是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中。那天,他和策划、演出、录制核心团队,在剧院里的大师俱乐部集结,从作品排演、空间布置到镜头运用等各个环节,一场头脑风暴热烈地展开着。“我记得那天大家一直是站着讨论,几个钟头下来也不觉得累,终于形成了一个初步方案,开始周密的准备工作。而后又历经了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
春天,不会缺席。
2020年4月11日晚,一场名为“迟来的春天”的室内音乐会在云端奏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演绎了贝多芬的两部作品《降E大调管乐六重奏(木管五重奏版)》和《c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前者风格清雅,后者坚定昂扬。
美妙乐音,击穿阴霾,为人们的心灵投射下缕缕暖阳。网友争相评论,“感恩有音乐相伴,抚慰心灵,提振士气”“在家特意换了身衣服来听,要有仪式感”“听得我土拨鼠尖叫”“听完好想出门去踏青”……这场音乐会,全网总播放量突破3000万,点赞超300万。
音乐会录制地点是剧院里的大师俱乐部。导演田晨记得,为了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会的效果,拍摄角度、机位布置、灯光摆位、背景陈设、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为了适应室内乐的录音要求,工作团队对大师俱乐部进行了声学改造,撤掉了容易吸音的厚羊绒地毯,保留了能够更好反射声音的纯色木地板……“线上演出的难度,还包括如何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对演出进行呈现,我们根据曲目变化,配合音乐性格,做了很多镜头衔接的设计;根据总谱里的不同章节,甚至每一个乐句,不断打磨分镜头脚本,力争帮观众更好地理解乐曲。”
一场“懵懵懂懂”的线上演出,就这样上线了!
一场“颤颤巍巍”的拓荒之旅,就这样迈步了!
是首播,更是首创,对专注于剧场艺术的大剧院人来说,充满新鲜,更充满未知。
这之后,乐团每一场线上演播,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都会回看,“这其实是很残酷的一件事。你会非常客观地去审视那些不足之处,哪怕是一两个错音,在你面前不停地播放,也会变得非常煎熬。线上演出开启后的这些时日,也是乐团进步最大的一段时间,它让我们一直保持着高标准和相对兴奋的状态。”
拔节孕穗。五年来,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已播出288期,形成了“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季主题,覆盖音乐会、歌剧、舞剧、话剧、戏曲、舞台艺术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全网点击量超68亿次,平均每期节目1200万至1500万人次观看。
“回头来看这五年,从产生线上演播的想法,到疫情过去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再到如今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真的是走过了一段不平凡也很不容易的路。”王宁由衷感慨。
起心,动念,追风,赶月,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场始于春天的突围,深深刻印在太多人心中。
2.“胜似现场”的奇遇
2020年4月底的一天,憋在家里瑜伽垫上闷头练功的舞蹈家王亚彬,接到了来自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为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录制线上演出作品《流水》。
“那一刻,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但想不出线上演出制作是什么具体场景:空空如也的剧场,仅仅在舞台上跳舞、拍摄记录?然而,到了现场发现拍摄地点是大剧院公共空间,布满了不同的机位,有一丝环境舞蹈的意味。”王亚彬说。拍摄当天,她早早到达剧院,在公共空间开始走位,配合机位模拟彩排。“当日光逐渐淡去,大厅里亮起调试好的灯光,舞蹈与镜头的配合开始。这样一个7分钟的作品,拍摄了近3个小时,陈雷激老师的古琴拨动着时空的心弦,水袖在气韵中流淌,上下翻飞。全、中、近、特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舞蹈肢体语言完美融合,勾勒着《流水》的样貌……”
这次录制体验,深深震撼到了王亚彬。播出时,她守在屏幕前,细细品着一帧一秒,不禁泪水莹莹。她开始强烈期待下一次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巅峰碰撞。
时隔一年多,机会再临。2021年12月22日晚,国家大剧院建院十四周年线上特别策划节目播出。这一次,王亚彬带来了视觉舞蹈《无·境》,尝试了最新的XR技术。
XR和早期绿幕抠像技术完全不同,是将虚拟画面直接植入摄像镜头,同期记录现场表演,生成混合现实的影像,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视觉画面。“XR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临其境的表演场域与场景插入的快速转切,看上去真实又神奇。它像一只带着想象力翱翔的雄鹰,带我们飞奔向无限可能的艺术表达。”王亚彬的兴奋溢于言表。
翩跹的舞步,不愿停歇。
2022年4月30日,王亚彬、赵聪等艺术家走进国家大剧院,与观众共赴一场“春日随想”奇遇之旅——
当暮春的阳光倾落一堂,主持人蒋小涵引领观众悠然步入国家大剧院“凝固的旋律”展厅。这方安静的天地里,一件件雕塑陈列错落,艺术家们精心雕琢的形体之美与肌理质感,宛若作曲家谱写的动人篇章。刹那间,琵琶声起,循声而去,只见琵琶演奏家赵聪端坐抚琴,一曲《彝族映象》悠然奏出。伴着乐声,在虚拟技术的“唤醒”下,那件女子弹奏琵琶的雕塑倏然“活”了,而雕塑《Pianist月光》中的“手”,亦若爵士钢琴家之手,弹奏出摇摆的韵律……
这场“春日随想”,并非以线性、直播式的空间行动逻辑,带领观众游展看演出,而是通过对剧院时空的重构,使得剧院的空间呈现更加灵动,“歌乐舞剧戏”不同门类艺术,交融互生,更富“随想”感。
像王亚彬一样,藉由线上演播平台,太多艺术家真真切切体验到了科技赋能艺术的神奇力量。
8K技术带来的超高清视觉震撼,5G技术带来的低延时同步体验,全景声技术赋予的沉浸式听觉感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呈现的古今对话、音画相融……数字技术构建起推动文化创新的科技矩阵,催生了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也为万千观众带来了不断刷新视听体验的审美感受,“不在现场胜似现场”。
芳林新叶催陈叶。线上演播,突破边界,探索无限,文化叙事新表达,审美体验新跃迁。
3.似无止境的“脑洞”
若非亲身体验了一把线上音乐会录制,油画家姜国芳或许永远不知道让音乐说“画”是什么感觉——于“浓墨重彩”处听“高亢激昂”,于“清幽淡雅”间感“空灵悠扬”……
2021年12月11日,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百期特别节目“画韵京音——走进画家姜国芳工作室”上线。陈雷激、赵聪、陈冰、冯满天等音乐家,走进姜国芳工作室,以即兴演奏的方式,带领观众“乐”游画卷。电报大楼的报时钟声,长城、故宫角楼的古貌新颜,皇城根儿下的市井烟火……乐音飞扬、墨彩点染,共同构筑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城市音画,仿若在琴弦上见色彩,在画笔里听声音……
此类特别策划,从线上演播开启至今,从未停止,“创意脑洞”持续被激发着、拓展着,似无止境。
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节目——“艺”品书香:“四大名著”评弹专场推出。作家王蒙、表演艺术家鲍国安、作家六神磊磊、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田鹿四位特邀嘉宾,与观众一同品读四大名著,分享心得。同时,评弹艺术家盛小云领衔苏州评弹团,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吴侬软语,在幽静雅致的园林中,为观众呈现出传统艺术与古典文学同声和鸣的深邃韵味。
道在日新,艺亦如此,新者,生机也。如何不断拓展线上演出的形态、主题、内涵、价值?如何让“云赏”持续展现高品质、高水准、高品位?唯有尝试,唯有挑战,唯有创新——
从“巨匠云集、气象万千”的《世界指挥大师在中国》,到“翩如兰苕、宛如游龙”的《中国顶尖舞者之夜》;
从全球首次音乐会“8K+5G”直播,到2020年院庆首次尝试12小时不间断直播“线上艺术节”;
从中俄两国艺术家首次云端演绎经典音乐作品,到首场特别策划“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
从剧院内多维艺术空间,到中秋月下古朴典雅的颐和园,到“千年流淌诉历史”的运河,再到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正阳门城楼;
……
视觉与听觉、凝固与流动、古今与中外、传统与现代,线上演播,一次次超越,一次次抵达,一次次“万众守候”。
这份“守候”,是国家大剧院的使命与担当,更是剧院与观众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
曾录制话剧《林则徐》《琵琶行》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是“万众”的一分子,“艺术作品最终是为了走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无论是线上演艺还是线下演出,优质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成功的第一关。”
4.硬核养成的“线上国家队”
从无到有,常更常新。越过一岭,又一峰。
“策划,是绞尽脑汁的折磨;组织,是费尽口舌的沟通;录制,是废寝忘食的战斗;审片,是提心吊胆的候场;播出,是如释重负的欣慰……”在一次次周而复始的运行中,大剧院线上演播工作团队,不知不觉间,有了这样共同的心声。
这支团队背后,15个部门、23个专业工种,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在排期、选题、策划、录制、制作、审片、宣推、播出、监播、数据统计等10个节点,周密衔接,链式运行,循环推进——
品牌推广中心,充分展现多年来积累的媒体渠道、宣传策划、项目统筹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同时,古典音乐频道此前数年的演出直播经验,为线上演播策划、统筹、宣推、播出提供助力。
影视节目制作部,集导演、摄像师、录音师、混音师、摄影师、视觉设计、后期制作、特效制作等各工种于一体,成为线上演播视听品质的硬核军团。
演出部,依托大剧院的品牌影响力,统筹协调开业以来积累的表演艺术资源,不断努力争取国内外院团、艺术家最广泛的支持。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在云端舞台融合,传统演艺市场在互联网新技术驱动下转型升级,形成“新供给”。
舞台技术部,灯、服、道、效等尽在掌握。虽然线上演播与剧场演出对灯、服、道、效要求不同,但这支专业团队快速适应,为录制工作保驾护航。
演出排期方面,也是“烧脑”。随着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双轨”并行,国家大剧院既注重线下线上通盘统筹,又根据线上演播的独有规律进行排期与选题规划,并在原有成熟的排期制度基础上,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演出部、影视节目制作部线上演播排期联席讨论机制。三个部门至少提前3个月进行季度内容选择,规划播出排期。
随着线上演播常态化,在全院几乎所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一支“线上演播国家队”悄然养成,一套线上演播机制流程逐步成熟。
大剧院自己的艺术家们也欣然投入“第二舞台”开疆拓土。作为大剧院艺术生产的主力军,“三团两队”即管弦乐团、合唱团、BDA青年舞团、歌剧演员队、话剧演员队,成为线上演播的重要基石。
如果说,院内资源充分激活调动,是大剧院内部工作机制的一次“刷新”;那么,院外资源,尤其是众多艺术家、主持人、业界专家们不遗余力、不讲条件、不计回报的加持,则是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艺术平台,在内外资源交融联动机制上,一次空前的“升级”。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演出演播双线并举”,国家大剧院作为“双演模式”的积极探索者,在五年来的实践中,在全域化艺术生产模式的机制创新上,干中学,学中干,劈波斩浪……亦如主持人白岩松的观察,“有句话我很喜欢:顺境的时候要涨实力,不顺的时候要涨能力。我觉得,国家大剧院利用线上演播的方式,涨了很多能力。”
而作为这艘航船的掌舵人,王宁心中也无数次回响起那句座右铭——“宁在新中失败,不在旧中成功”。
5.跨山越海的“高精尖定制”
回首来路,内心时常泛起波澜的,还有很多人……
五年前,那个春末夏初的傍晚,仿佛一抹亮丽而温暖的彩霞,深深镌刻在主持人李杨薇的记忆中。
那天,她走进了久违的国家大剧院,参与录制线上演出——“四季留声”吕嘉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莫扎特与维瓦尔第作品音乐会。她带领线上观众走进了神秘的后台区,探秘幕后故事、普及音乐知识、解析演出亮点……这场演出全网观看人数超过3000万。
2020年7月1日,国家大剧院首开“演前导赏+演出现场”双直播先河,策划推出“不忘初心 为党颂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音乐会。李杨薇担任两部分直播的主持人。当日下午彩排时,她便感受到了“双现场”的压力:首先是要背诵大量主持词;其次是要快速切换主持状态;第三是要迅速转场,从几百米外的大师俱乐部跑到音乐厅;第四是要分秒不差结束采访,保证直播安全。她和整个直播团队都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至今,李杨薇共计参与数十期线上演播录制。在她看来,演前导赏,为大家在正式打开艺术大门之前,敞开了一扇窗,嘉宾们通过阐述创作初衷、特色亮点、曲目背景、幕后故事……回溯历史,观照当下,展望未来,“这既给专业观众的学习与创作带来了方向性的指导,也给普通观众以‘点拨’,听出其中的‘门道’,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如今,演前导赏,已成为国家大剧院线上演播的标配。咖啡厅、玻璃幕墙、大师俱乐部……剧院内几乎每一处标志性空间,以及院外精心挑选的“外景地”,都曾是嘉宾们畅谈艺术、畅聊感悟、畅想未来的小天地。专题记录式、直播式、访谈式、探秘式、导览式,导赏样态不断上新,令每周六的云端相约、线上守候,成了一次次艺术普及的“高级定制”。
一屏,传万家,遍全球。
借助多方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每期线上演播不仅有六十余家网络平台和端口参与直播,还不定期向海外平台播出,覆盖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
“艺术作品借数字化进行国际传播,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说。在他看来,国家大剧院充分发挥艺术资源优势与平台优势,将精心制作的高质量内容投放到海外媒体,充分凸显了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功能。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高贵武看来,大剧院线上演播是“融合传播的一种创新”,“由原来的剧院‘小众传播’转向没有围墙的‘大众传播’,实现了观众人数的指数级增长。艺术精品与普通受众的‘无缝对接’,也向全社会普及了高雅艺术”。
五年深耕,跨越升级,国家大剧院今年还推出了“第二现场”百城千幕同启计划。届时,剧场内正在上演的优质演出,将覆盖全国20家剧院和百余家影院。
从“第二舞台”到“第二现场”,艺术的“高级定制”,将以更“高精尖”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更多场域。
“永不落幕的线上大剧院”,跨山越海,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