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之春启幕 | 维也纳交响乐团、京津冀联合乐团奏响开幕“双响炮”
更新时间:2025-04-07 00:27 浏览量:2
清明节期间,国家大剧院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如约而至。4月4日维也纳交响乐团、4月6日京津冀联合乐团接连亮相,以两台精心策划的音乐会为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拉开了帷幕。以长城为主题的交响史诗谱写着气壮山河的中华气韵,来自“音乐之都”的世界名团的加盟则为中国交响乐繁荣发展注入国际顶尖艺术活力,“双开幕”的特别策划,既展现了国家大剧院以交响乐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又彰显了其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姿态。
维也纳交响乐团:金色圆舞曲之夜
在奥地利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名声赫赫,尤以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最负盛名。2025年恰逢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4月4日晚,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其首席指挥彼得·波佩尔卡的带领下,呈现了一台以施特劳斯作品为主的圆舞曲专场音乐会。百年传承的“维也纳音色”,以原汁原味的演绎展示了这位“圆舞曲之王”从沙龙小品到轻歌剧的艺术成就。
音乐会以轻歌剧《威尼斯之夜》序曲启幕,唯美的旋律刻画出威尼斯水城的朦胧色彩。《花之节波尔卡》曲调轻快,生动描绘了室外游园的欢快氛围,波佩尔卡松弛自在,他执棒乐团以典型的维也纳式弹性速度,让每个乐句都充满舞蹈的呼吸感。《柠檬树花开之处圆舞曲》中,弦乐声部的每个起音都带着蜂蜜般的甜润质感,木管组的装饰音宛如枝头绽放的花朵,将维也纳森林的春日气息带到京城。
施特劳斯鲜少上演的《第2号浪漫曲》由乐团大提琴首席克里斯多夫·斯特德纳担任独奏,这位曾获维也纳音乐厅终身合约的演奏家,以天鹅绒般的温暖音色演绎出醉人的旋律,完美再现了施特劳斯时代沙龙音乐的精巧韵味。作为“施特劳斯家族”中的重要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也创作了诸多广为流传的作品。短小精湛的《假日旅行快速波尔卡》创作于欧洲铁路建设的黄金时期,约瑟夫用音乐生动地描绘了蒸汽火车启动、驰骋的画面,在这部作品里,观众不仅能听到蒸汽火车的轰鸣,更能感受到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对速度与远方的渴望。下半场曲目,融入了俄罗斯风情,在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的舞曲选段中,表现出浓厚的戏剧张力与舞曲交响的巧妙融合。
音乐会的结尾,当《南国玫瑰圆舞曲》的余韵未散,波佩尔卡带领乐团加演了《春之声圆舞曲》,灵动细腻的演绎,将“冰雪消融时第一缕暖阳”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未等掌声平息,定音鼓滚滚“雷声”响起,《雷电波尔卡》的暴风骤雨再次席卷全场,给观众带来酣畅淋漓的观演体验。
京津冀联合交响乐团:
《长城》铸就中华精神丰碑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京津冀联合乐团由北京交响乐团发起,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联袂组建。4月6日晚,指挥家谭利华、易娟子、拓鹏执棒联合乐团,携手北京音乐家协会合唱团,组成约120位乐手、100人混声合唱团的强大阵容,与特邀歌唱家王庆爽、扎西顿珠、杨小勇一同,倾情呈现了一场以长城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会,恢弘交响、动人歌声里,讲述长城的古老故事。
音乐会在交响前奏曲《光荣与梦想》的庄严号角声中开启,铜管奏出神圣的“光荣”主题,与激情宽广的弦乐歌唱性“梦想”主题交相呼应,乐团的演绎大气恢弘,饱含厚重的深情。随后上演的《长城与魂》,来自于北京交响乐团特别委约打造的大型原创交响曲《长城》,该作是“一城三带”文化活动中“长城文化带”的重要创作成果,作品中使用了三弦、古筝、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人声的加入更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
下半场,联合乐团一同演奏了由天津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交响乐《长城》、河北交响乐委约创作的交响组歌《长城》,从多个角度诠释了“长城”这一古老而又庄严的主题。音乐会在《我的祖国》熟悉的乐声中结束,京津冀三大交响乐团的联合演绎,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这不仅是对时代召唤的回应,更是中华民族“长城精神”的当代华章。
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百年巡礼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大剧院还在音乐厅一层入口处特别策划了“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百年巡礼”主题展览。该展览分为“零的突破与奠基”“为新中国引吭高歌”“从‘新潮’到‘多元’”“礼赞新时代”四个单元,展出精美黑胶唱片、音乐家手稿、签名乐谱、演出节目单、历史文献等50余件实物展品,以丰富的图文和视频资料回顾中国交响音乐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歌谱(北平星海合唱团专用)
吕其明《红旗颂》唱片
指挥家郑小瑛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