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歌剧指挥新星登台 中央歌剧院奏响“薪火”乐章
更新时间:2025-10-15 16:36 浏览量:1
10月14日晚,中央歌剧院小剧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中央歌剧院袁丁“青年歌剧指挥培养计划”专场音乐会在此上演。台上,八位年轻指挥依次执棒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从容驾驭世界经典与中国佳作,坐在观众席中的中央歌剧院首席常任指挥袁丁眼中满是欣慰。这场演出不仅是袁丁为期三年的“青年歌剧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中国歌剧指挥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青春与经典的交响
当晚音乐会的曲目横跨中西,勾勒出一幅多彩的歌剧长卷。从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流淌出的古典灵韵,到威尔第《茶花女》《弄臣》中蕴含的戏剧张力;从比才《卡门》的火热吉普赛风情,到普契尼《波西米亚人》的诗意悲欢;再到为纪念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而奏响的轻歌剧《蝙蝠》选段,德奥轻快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中国歌剧的旋律同样铿锵作响,金湘作曲的《原野》与印青作曲的《长征》选段,以其深沉的本土叙事和宏大的音乐结构,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与艺术高度。袁丁表示,“我们在曲目选择上花了很多心思,希望能展现歌剧的多元面貌。”
舞台上,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以完整的编制和精湛的技艺,为每一部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指挥席上,则是一张张青春而专注的面孔。年龄最小的指挥张沐恩,还只是一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在读高中生,他执棒莫扎特经典时展现出的沉稳与控制力,令人印象深刻。孟君健、王康同、郑景洋、殷岳、张品若、陈柏桥、林小迪等年轻指挥依次登场,他们手势清晰,目光坚定,虽略显青涩,却已初具驾驭乐团、引领声乐的将帅之风。
所有歌唱演员均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学生,他们的演唱投入而富有激情,与年轻指挥们共同构成了舞台上生机勃勃的新星图谱。整场演出既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更是青春才华最绚烂的绽放。
实践中出真知
“从学校的钢琴排练到站在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面前,完全是两个世界。”中国音乐学院2023级指挥系本科生王康同的感慨,道出了该培养计划的独特价值。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中央歌剧院首席常任指挥袁丁主持的“青年歌剧指挥人才培养计划”历时三年的深耕细作。
谈及项目初衷,袁丁表示,“在德国留学时发现,许多指挥家都是从歌剧院起步,在实践中成长。而国内专业院校虽设有指挥系,但歌剧指挥教学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指挥作为核心,需要极强的实战能力。”基于这一观察,袁丁在2022年荣获第七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后,将个人荣誉转化为行业责任。“这个项目周期是三年,虽然是以我个人名义申报的,但我一直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事,更是中央歌剧院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责任的一部分。所以这三年来,我们一直是把它当作一项国家交予的任务来认真对待和执行的。”袁丁说。
身为中央歌剧院首席常任指挥,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师,独特的双重身份让袁丁对弥合院校教育与院团需求之间的鸿沟有着切身体会。他坚持歌剧指挥培养必须深入艺术生产一线,在真实排练与演出中淬炼真金,这一理念贯穿培养计划始终。
这项计划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袁丁表示,"教学方式很灵活,核心就是'实践'。"许多外地的年轻指挥专程前来交流,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深入歌剧院的排练现场,全程观摩一部歌剧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年轻指挥们得以在真实的艺术生产环境中快速成长。”
“从学校课堂到职业院团排练厅,我有了很大提高。”王康同分享道,“上台更自信了,更清楚乐手需要什么,与声乐演员的配合也更默契。”这正是袁丁所期望的,“只有真正投身到实际工作中,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被验证和激活。”
让歌剧的种子开花结果
“中央歌剧院给予了无条件的最大的支持,提供最好的资源和平台,项目才能如此扎实。”袁丁强调。当晚音乐会由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全编制鼎力助阵,不因学生指挥登台而降低艺术标准。这种对艺术品质的坚守,既是对年轻指挥的尊重与考验,也是对其职业精神的最佳熏陶。
经过三年的耕耘,该项目已惠及百余名青年指挥人才,年龄跨度从高中生到高校青年在职教师。袁丁欣慰地看到,去年登台的学生今年展现出显著进步,“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变得更成熟、更自信。”这是实践教学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项目顺利开展离不开强大的团队支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指挥系主任金野,以及天津茱莉亚学院学术院长朱蕙心等专家的支持,为学生带来多维度指导与全新艺术视角。同时,音乐会所有歌唱演员均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担纲,既体现院团与高校深度合作,也为声乐学生提供宝贵实践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
“歌剧指挥是一条很长的路,并非一蹴而就。”王康同表示,正是通过这样的项目,这条漫漫长路有了清晰的指引和坚实的起点。袁丁说,“看到他们的成长最令我欣慰,这就是实践的意义。”
幕布落下,掌声渐息,但种子已播下。这群在国家级艺术平台经历淬炼的年轻人,正如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将带着对歌剧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袁丁表示,“希望未来还有机会继续为歌剧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尽一份力,让歌剧的种子在更多年轻人心中开花结果。”
摄影:费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