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两部作品世界首演奏响“文明永恒”

更新时间:2025-10-13 08:00  浏览量:1

作曲家唐建平在故宫参观采风。 中国交响乐团供图

“文明永恒——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 中国交响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高倩

厚重饱满的朗诵如一把钥匙,在交响与故宫、音乐与民族的联结中开启了时光的门扉,华光璀璨,气象万千。10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文明永恒——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中国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胡咏言,完成了作曲家唐建平两部作品的世界首演。弦乐之灵动、铜管之厚重、木管之细腻、声乐之婉转……这一晚,交响乐的恢弘语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留下生动注脚。

台前

从具象到精神,两部作品各有千秋

音乐会上半场,交响音画《故宫》率先奏响,以“时空之门”“曙光初照”“瓷韵曳彩”“雪落”“太和”等9个标题段落为脉络,用写实的音乐描摹手法,把故宫的空间质感、器物之美与四季景致转化为可感知的旋律,让紫禁城的历史温度如在耳畔。

下半场,《第三交响曲——献给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转而跳出具象场景。作品以纯粹交响乐体裁编号,承继作曲家唐建平《第一交响曲》《冬奥交响曲》的艺术脉络,暗合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创作意涵,即以“英雄”喻指中华民族历代人民与生生不息、文脉相传的文明成就。通过“万千气象”“岁月铅华”“惠风和畅”“文明永恒”4个乐章,《第三交响曲》把故宫置于中华民族宏大文化体系中,其和声语言融合现代张力与传统五声调式的温润,以抽象、哲理的音乐思维升华了人文精神。

幕后

跨越40年,两部作品向世界发声

从交响音画《故宫》到《第三交响曲》,两部作品,藏着唐建平跨越40年的与自己的对话。1985年,刚到北京求学的他第一次踏入故宫,唐建平处处新奇,处处感慨。故宫的大门给唐建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昔年锁闭的帝王之家,到属于人民的博物馆,大门敞开的意象带来了“历史的纵深感、对未来的放射感和一种心灵上的温暖”,许多类似的片段和记忆长久留在唐建平心底,积淀生根。

200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唐建平受邀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配乐,以写实的手法勾勒故宫的庄严与辉煌,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影视作品的音轨里。交响音画《故宫》便是由此扩展而来,在纪录片配乐的基础上,唐建平进行重新编配与扩展,形成了一部具有交响组曲性质的作品。

“时空之门”“曙光初照”“漫步”“瓷韵曳彩”“青铜光”“千文万华”“风中”“雪落”“太和”,交响音画《故宫》中,9个标题经过专家学者的推敲论证,把故宫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凝练收录。交响乐的语汇在唐建平手中犹如画笔,他用温和的圆号写宫门敞开时的一线光明,用庄严的长号致敬传统礼乐的肃穆,用流动多彩的旋律描绘建筑之瑰丽、文物之繁盛,用宁谧淳真的氛围引人联想故宫那百看不厌的雪景……一曲终了,意犹未尽。

如果说交响音画《故宫》是一次回望与提炼,那么全新创作的《第三交响曲》便是一次更深、更远的超越。几十年来,唐建平写过很多可以称作交响乐的作品,但这次正式把这首新作编号并献给故宫。《第三交响曲》采用完全的交响乐创作手法和思维,从物象摹写中抽离,向着精神高峰迈进:第一乐章“万千气象”以快板奠定节奏强劲、气势雄浑的基调;第二乐章“岁月铅华”深情温暖,取“铅华洗尽,珠玑不御”之意,写岁月变迁中不曾磨灭的人文坚守与真爱;第三乐章“惠风和畅”源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喻指中庸太和、不矫饰不造作的精神纯美;第四乐章“文明永恒”燃起文明传承的烈火,在号角齐鸣中打开中华文明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

无论是具象的《故宫》,还是以“黄钟大吕”为基调的《第三交响曲》,唐建平写中国故事,却着意没有过多运用民族乐器等符号性元素。“交响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唐建平的刻意为之,藏着中国音乐家向世界发声的真诚热望,“我期待这些作品可以出现在任何一支交响乐团的节目单上,随时能被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演奏。”

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聆听中国的声音,除了中国交响乐团,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乐团演绎这些作品。”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