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启幕,周边餐饮业同比增15.9%
更新时间:2025-10-02 17:57 浏览量:3
来自美团最新数据显示,9月30日-10月1日,上海大剧院周边商圈餐饮业同比增长15.9%,环比增长19.5%;休闲娱乐业同比增长13.3%,环比增长17.1%。在旅游与演艺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庆假期,上海大剧院凭借国际化高规格的艺术呈现,成为全国乐迷汇聚的文化磁场,也带动文旅商体展融合消费。
10月1日,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倾情演绎下,上海大剧院迎来了瓦格纳的传奇之作——《漂泊的荷兰人》,也拉开“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大幕。《漂泊的荷兰人》首演全场售罄。国庆期间六场演出平均出票率突破九成。许多外地乐迷携行李直奔剧院,来自北京、长沙等地的观众组团来沪,“一网打尽”六场演出,甚至有观众特意从国外飞抵上海,只为一睹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风采。
首演现场
首演当晚,距离开场一小时,观众已涌入剧院前厅,流连于精心布置的“瓦格纳的房间”:墙上悬挂的肖像、谱架上摊开的《漂泊的荷兰人》总谱,甚至有人情不自禁弹奏起序曲的旋律。舞台上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舞台技术总监丹尼尔·鲍尔带领观众探秘后台,“魔术般”的换景令歌剧爱好者和舞美学生惊叹不已;一楼的A+艺术空间里,总经理塞尔吉·多尼在艺术课堂分享《漂泊的荷兰人》背后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段欧洲传说,更是年轻瓦格纳自身流亡与挣扎的写照。他的话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七点三十分,随着场铃提示音响起,乐团奏出狂风骤雨般的序曲,观众仿佛瞬间置身于惊涛骇浪的海面,迎接这部浪漫主义歌剧到来。
演出现场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此次携原班人马来沪,带来了彼得·康维奇尼执导的经典版本《漂泊的荷兰人》。该制作已在慕尼黑连演二十余年,自2004年首演以来,被认为是瓦格纳舞台新里程碑。导演大胆摒弃繁复装饰,将浪漫主义精神置于当代语境。
第一幕开场,舞台如同伦勃朗的油画,厚重而阴郁;而第二幕转场至现代健身房,森塔与姑娘们骑着动感单车登场,取代原本的纺车意象。这一现代化隐喻直击观众内心:在工业化与都市化的世界中,瓦格纳式的浪漫追求是否仍有价值?第三幕则化作船坞酒坊,光影投射下,森塔的剪影放大至覆盖全场,直至最后巨响一声的毁灭,令全体观众屏息凝神,直至最后爆发出雷动掌声。
在音乐上,音乐总监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掌控如同“隐形船长”,紧密推动乐团音流。海浪般的管弦色彩与人声交织,展现瓦格纳作品最初的成熟力量。饰演“荷兰人”的男中音克里斯托弗·马尔特曼,以浑厚而富有戏剧张力的嗓音描绘角色的孤独与抗争;女高音西妮德·坎贝尔·华莱士以明亮细腻而又深情温暖的音色,塑造了一个深情温暖的森塔;中国男低音李晓良则塑造了唯利是图的达兰德船长,他的登台让观众看见中国歌唱家在国际舞台的坚实足迹。
这艘来自慕尼黑的“幽灵船”在上海的组装堪称神奇。7个集装箱、70小时不间断搭台,35名工作人员合力完成换景,最短仅用1分20秒完成一幕到二幕的切换。舞台上,那座破旧的吊桥与现代钢铁构建的吊桥形成强烈对比,仿佛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幕布上的油画质感则由一层薄纱和灯光营造而成,让观众在远观中感受风云流转。
栏目主编: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