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精彩演绎热江城
更新时间:2025-09-28 08:52 浏览量: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军 通讯员 黄影
“好!”“太感人了!”9月26日至27日,武汉洪山礼堂内掌声阵阵、叫好声不断,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此隆重上演。这部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红色经典,用动人剧情与精湛演绎征服全场观众——演员谢幕时,台下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不停向台上挥手;演员敬礼时,更有观众起身鞠躬回礼。
沂蒙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是相通的
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剧目,《沂蒙山》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事件,讲述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普通百姓舍生取义的故事,深刻诠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演出300余场,现场观众超38万人次,网络观看量突破8000万次,此次到汉,备受期待。
“湖北观众太热情了。”山东歌舞剧院副院长赵峰称,沂蒙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是相通的,都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结。军民鱼水情升华为生与死的共鸣——子弟兵的牺牲是为了老百姓的生,老百姓的付出是为了子弟兵的生,用艺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与老区人民“知恩图报、以命换命”的朴素价值观。
山东歌舞剧院舞美中心主任邵炜揭秘:“舞美核心是8米高的旋转山体装置,大幕拉开先带来强烈视觉震撼。演员与山体、道具有机结合,舞台转动时的深邃感堪比古典油画,让戏剧表达更富张力。”
两名主演与武汉早就结缘
剧中“海棠”的扮演者袁野,曾参与武汉第二届长江音乐季优秀民族歌剧选段音乐会,与武汉早已结下艺术缘分。扮演“孙九龙”的徐广杰是多次到访武汉的“老朋友”,这次俩人来汉格外亲切:“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荆楚儿女与沂蒙儿女一样,都为国家和民族胜利付出巨大牺牲。在这片红色根据地演出,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能从中汲取与湖北观众共鸣的动力。”
“演好《沂蒙山》,靠的是多演、多排、多想。”“林生”的扮演者田瑞雪透露,观众反馈是调整细节的重要依据:“演员能敏锐捕捉到台下的氛围,观众的掌声、叫好甚至感动的瞬间,都会推着我们用更真挚的表达回应。”青年歌唱家刘倩雅称,“好剧情与好演绎相辅相成,技巧与情感深度融合,正是这种情感共鸣,让角色更具感染力”。
要像《洪湖赤卫队》一样沉淀经典
“妈妈没喂过你奶水,只能喂你血水……”当青年歌唱家刘倩雅深情地唱出“夏荷”在生命最后一刻对孩子的牵挂时的经典唱段时,不少观众潸然落泪。
来自合肥的彭先生表示:“第一次看这部剧,既震撼又感动。村民们冒着危险转移受伤士兵,不少人为此牺牲;军嫂主动承担起抚养组长孩子的责任,这些情节特别触动我。”
武汉铁路职工的一名女党员专程佩戴党徽前来观剧,她分享了最动容的三个片段:“一是舅舅为保护他人,主动站出替八路军交出生命,这份担当令人敬佩;二是沂蒙的孩子与八路军孩子相处的情节,十分温暖;三是夏荷将其孩子托付给海棠的场景,尽显人情温暖。”
老年大学的李老师为青年演员的出色表演喝彩:“原本期待看到原版主演王丽达的风采,不过年轻演员的表现很惊喜——唱功扎实,出词清晰,气息、情感把控都到位,高音清亮、低音沉稳,把作品情感传递得真切,完全看不出青涩。”她比较《洪湖赤卫队》老版本:“湖北与山东的文化各有韵味,都很出彩,希望更多不同地域的优秀作品来武汉,也盼着这些年轻演员继续成长,传递好文化魅力。”
赵峰称:“要向湖北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学习,《洪湖赤卫队》实现了几代演员同台、代际传承,我们也希望通过持续演出,让《沂蒙山》在岁月中沉淀为经典。”
“除了北京,武汉是我们少有的到访两次以上的城市,明年我们还想来!”赵峰称,这个九月,《沂蒙山》在长江之畔奏响红色赞歌,这份跨越鲁鄂的文化情谊将长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