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1962年爱人含冤去世,她独自养3孩拒绝重组家庭:我忘不了老莫

更新时间:2025-09-25 21:49  浏览量:1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恋爱这件事仿佛总带着些许悲壮色彩,尤其是当你爱上的人,既是灵魂知己,又是命运的同行者。

张权与莫桂新的故事,便是一段穿越战火与时代风暴的深情传奇——要说他们的爱情能写成歌剧,一点都不夸张,毕竟现实往往比舞台更戏剧。

故事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那时的张权,不过是个17岁的杭州姑娘,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声乐,跟随俄籍教授马巽学习美声唱法。

她长得好看,性格里又带着点“高冷范儿”,被同学们背地里称作“孤傲女神”。

直到她遇见了莫桂新,这个画油画的、打排球的、还唱歌唱得不错的男孩,一下子让她从“冷美人”变成“傻姑娘”——每天都在排球场边偷看人家发球。

莫桂新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眼看中张权后,追得那叫一个用心。他们的感情并没有立刻开花结果,反倒是被战火催熟。

1937年,抗战爆发,两人天各一方。莫桂新随校迁往湖南沅陵,张权则一路逃难到重庆。

但感情这东西,隔着千山万水也挡不住。他们通信往来,终于在沅陵重逢。那一刻,张权说,她突然觉得,人生的苦难仿佛都值得了。

从此,两人不仅是恋人,更成为战地文艺工作的搭档。

他们在街头唱歌给百姓听,唱《太行山上》,唱《游击队之歌》,唱得人群中眼泪直流。

张权的嗓音不仅有穿透力,还有感染力,而莫桂新则用他的画笔和声音,记录那个时代的悲怆与希望。

那时候,他们在战火中谈情,在流亡中唱歌,是彼此最温暖的避风港。

1940年,他们一同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成为歌剧《秋子》的主演。

这部讲述日本青年在战争中被迫漂泊、爱情破灭的歌剧,居然由中国人演绎出了灵魂。

他们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就连周恩来也称赞不已。演出一炮而红,巡演超过50场,两人的名声也在歌坛逐渐打响。

1947年,张权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本想放弃,是莫桂新坚定地支持她:“去吧,我来照顾家。”

有多少男人能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年代,做到这样无私?张权踏上了赴美之路,在异国他乡学习世界级歌剧,也将中国民歌唱给世界听。

她穿着旗袍站在美国舞台上,唱完《茉莉花》,观众起立鼓掌,她的老师更是眼含热泪地说:“谢谢你。”

可即便如此光芒万丈,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的丈夫和孩子。她在信中写:“家,是我唱歌的源头。”

1951年,她学成归来,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只为回国与丈夫并肩战斗在歌剧事业第一线。

他们进入中央实验歌剧院,一个做指挥,一个做独唱演员,事业蒸蒸日上。

1956年,张权主演中文版《茶花女》,成为第一位演绎薇奥列塔的中国女高音,被誉为“东方茶花女”。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1958年后,政治运动愈演愈烈,夫妻俩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打乱。

张权被打成右派,工资连降三级,被安排去给演员拆洗演出服;莫桂新则被扣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送往黑龙江兴凯湖农场劳改。

在那个冬天,张权带着三个孩子去送丈夫,看到他满脸胡渣、面容憔悴,她的心几乎碎了。

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

1962年,张权收到一封来自北大荒的电报,只有五个字:“莫贵薪病死。”

名字都写错了,这种冷漠的处理方式,仿佛在告诉她,丈夫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数字。

她不信,以为是误传。可当农场寄来那块破旧的手表和一块蜡染花土布时,她终于明白,那个曾陪她在战火中歌唱、在舞台上共鸣的男人,真的走了。

莫桂新死于痢疾,因抢救不及时,年仅41岁。张权的世界,在那一刻塌了一半。

她写好了遗书,藏在棉鞋鞋垫下。她想过一了百了,但看着年幼的三个女儿,还有年迈的婆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她说:“我不敢死,我死了,她们怎么办?”

从此,张权一边在音乐界挣扎求生,一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1961年,她被调往哈尔滨,成为哈尔滨歌剧院的创始人之一。

她的“右派”帽子终于被摘掉了,歌声重新响起在长白山、大庆石油基地……她把音乐当作信仰,把痛苦化作音符,继续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有人劝她再婚,毕竟她还年轻,又是名人,条件不差。但她总是淡淡一笑,说:“我有音乐,也有老莫的回忆,足够了。”

在那个“再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妈妈要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年代,她的选择显得尤为“固执”。但她从不后悔。

根据当时的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婚率高达30%以上,尤其在丧偶或离异之后,许多女性迫于舆论和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再婚。

而张权,拒绝了所有介绍对象,把全部情感投进歌剧与教学中。她说:“我唱歌,是为了他,也是为了我自己。”

1978年,改革春风终于吹拂,她被调回北京,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

她把学生当成传承的种子,亲自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有人说,她是中国歌剧的“播种人”,但她更像是那位永远站在风雨中不倒的“守夜人”。

她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莫桂新,但在私下,她常轻声念着“老莫”。她说:“我最得意的事,不是我唱了多少场,而是我一辈子只爱了一个人。”

在她的推动下,当年他们共同创办的“黄钟歌咏团”重新活跃艺坛,尘封近40年的光辉终于重现舞台。

1993年,她带着未竟的歌剧梦离世,临终前交代,要和莫桂新的遗物合葬。她终于见到了那个在心头挂念一生的人,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被时代拆散。

张权的一生,是一首用生命谱写的歌。她用歌声唱出了民族的苦难,也唱出了女性的坚韧与深情。

她和莫桂新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却厚重如山。即便命运多舛,即便生死错位,她始终不改初心。

这种感情,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和稀有。

在如今“再婚率居高不下、离婚率也逐年攀升”的时代背景下,张权的选择显得近乎“理想主义”。

但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撑起了她的信仰与人生价值。她没有因苦难而妥协,也没有因孤独而放弃自我。

她以一己之力抚养三个女儿,撑起一个家;以一颗赤子之心推动中国歌剧事业,成就一代宗师。

她曾说:“音乐是我与他之间最深的羁绊。”是的,音乐让他们相识、相知,也让她在失去他之后,依然能与他“对话”。

在舞台上,她是光芒万丈的“茶花女”;在生活中,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不愿忘却丈夫的妻子,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爱情不一定要朝朝暮暮,有时,铭记比相守更深刻。

张权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是在岁月的风霜中,始终不变的那一句——“我忘不了老莫。”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