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废墟上的“红莲”,炸不垮的中国脊梁——重庆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进京展演

更新时间:2025-09-08 16:43  浏览量:1

“抗战时期,重庆经历了日军长达六年又十个月的无差别战略轰炸。一架日军侦察机被中国高射炮击落。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以绳索、扁担和简陋工具协同用力,将沉重的敌机残骸从郊野拖拽入城,在市区公开陈列展览。这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被编入《归来红菱艳》,女主角身着红舞裙、足蹬红舞鞋翩然起舞,鼓舞着拉拽敌机的民众,宛如一朵废墟中的‘红莲’,挺立的足尖和高举的手臂,象征着中国人民压不倒、炸不垮的脊梁。”9月6日,在中央歌剧院,《归来红菱艳》总导演刘军看着手机上的一张被击落的日军战机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联合出品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入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该剧作为重庆市唯一入选展演的剧目,同时也是本届展演全国遴选出22部优秀展演作品中唯一的芭蕾舞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于9月7日至8日在中央歌剧院进行展演。

一部芭蕾舞剧如何讲好抗战故事?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在北京采访《归来红菱艳》主创人员,听他们讲述这部芭蕾舞剧背后的故事。

缘起:“以舞报国”精神的一脉相承

“这部《归来红菱艳》是想体现抗日战争时期舞蹈家‘以舞报国’的精神,也是对我的榜样戴爱莲先生的一种致敬。”刘军说。

《归来红菱艳》剧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归来红菱艳》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以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戴爱莲在重庆的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华侨艺术家“莲”从英国回到战火纷飞的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共产党员“轩”的引领下,以舞为战激励民众斗志,在育才学校抚育难童、挽救人才幼苗,赓续中华文脉的感人故事。

戴爱莲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她1916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辈华裔,侨居海外多年。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门下。抗日战争时期,她回国积极投身抗战宣传、演出。随着新中国建立,戴爱莲的艺术生涯进入了辉煌期。她是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第一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刘军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戴爱莲带着宋庆龄信件来到重庆,结识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并表达了想去延安的心愿。最终,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留在了抗战大后方重庆。在抗战烽火中,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成为无数难童的庇护所,收留了众多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孩子,戴爱莲在此创立舞蹈组。在工作之余,戴爱莲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舞蹈的研究与发掘工作。

刘军曾赴英国皇家舞蹈学校留学,成为德国柏林国家芭蕾舞团首个亚洲籍舞蹈演员,有着长达20余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经历。“在那时,我和戴爱莲先生有过数面之缘。”

“我第一次见到戴爱莲先生是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内,我作为中国第一批赴英国学习芭蕾舞的两个女学生之一,在大使馆的食堂内看到戴爱莲先生跳藏族舞蹈,这让我印象深刻。”刘军说,此后她受到过戴爱莲的多次指点,在中国民族舞蹈和西方芭蕾舞相融合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军说,《归来红菱艳》再现了戴爱莲在育才学校的这段历史,华侨艺术家“莲”在残垣断壁间的临时教室里,不仅传授芭蕾的优雅形态,更将苗族、维吾尔族、藏族等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一一带入课堂。孩子们模仿着她的动作,学得极其认真,艺术不仅给予了孩子们精神的慰藉,更穿透战争的阴霾,成为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希望象征。

致敬:重庆大轰炸中炸不垮的中国脊梁

“在抗战时期,重庆人民有种精神,或者说我们中国人民有种精神,那就是抗争精神。经历了6年的大轰炸,重庆人民一次次从废墟中爬起来重建家园。日军敌机刚刚轰炸完,我们爬起来,生活照常进行,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你说这种精神强大不强大?”刘军说。

抗战时期重庆老照片。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抗战时期,重庆经历了日军长达六年又十个月的无差别战略轰炸。山城街道成墟、百姓流离,但深重的苦难并未摧垮重庆人民的意志。面对硝烟与废墟,重庆人挖掘出规模庞大的防空洞系统,其中学校照常授课、工厂持续生产、剧院坚持演出,文人艺术家以作品鼓舞民心,“愈炸愈强”的标语遍布残垣,国际社会亦为之震动。

拖飞机老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体现重庆人民这种精神,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照片。” 刘军说,这张照片上记载了,在日军持续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的艰难时期,一架日军侦察机被中国防空炮火击落。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以绳索、扁担和简陋工具协同用力,将沉重的敌机残骸从郊野拖拽入城,在市区公开陈列展览。这一事件迅速传遍山城,成为抗战岁月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民众自发抗敌行为。

“我突然找到了灵感,艺术需要一种鲜明的精神符号,需要一种形象。” 刘军说,这一段历史就形成了舞剧中的一幕。舞剧以川江纤夫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群体为意象载体,模拟纤夫拉纤时前倾、蹬地、协力向前的动作,在沉重的呼吸与统一的节奏中,再现了那段民众共拖敌机、不屈前行的历史场面。女主角身着一袭炽烈红裙跃入舞台中央,以一段高难度的独舞将情绪推至顶峰。她连续的单足旋转、大幅度的腾跃仿佛抗争中的希望与挣扎。“这一袭红衣挺立的身姿,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炸不垮的脊梁。”

此外,作为一部植根于重庆历史与文化的文艺作品,《归来红菱艳》巧妙融入了诸多巴渝特色文化符号。音乐上,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地道重庆方言的独白回荡着这座城市的乡音与旧忆。舞台场景设计也重现了重庆特有的石板阶梯、雾气雨巷、沿山民居,勾勒出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风貌与风土民情。

“这些元素构建出舞剧鲜明的重庆辨识度,让观众触摸到重庆更深沉、更坚韧的灵魂底色。”刘军说。

反响:中央歌剧院响起热烈掌声

自2023年8月首演以来,《归来红菱艳》已在全国13个省份演出95场,足迹遍布北京、江苏、湖南等地。该剧受邀参加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展演,受到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世纪舞者”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等近30位舞台艺术界专家,以及荷兰、古巴等近20个国家的100余名外宾到场观演并给予高度评价。

《归来红菱艳》演出现场。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9月7日,《归来红菱艳》在中央歌剧院的首场演出中,这部舞剧每一幕结束之时,观众席上都会响起热烈掌声,喝彩声不断。在剧中出现重庆民众拉日军敌机,展示重庆大轰炸照片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

重庆芭蕾舞团青年演员李思雨饰演海外归来的女主角“莲”,她已经在全国演出了数十场。“每一场演出,我都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在舞剧中,她展示的不是女性的柔美,而是以舞为战,激励民众斗志、抚育战争难童的一种力量感。”

“这部舞剧的‘含舞量’特别密,在社交平台上,我看到很多年轻观众喜欢这部剧,推荐大家到现场观看,我感到很受鼓舞。”李思雨说。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