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天鹅”到“娘子军”,白淑湘感叹:中国有了自己的芭蕾舞!
更新时间:2025-09-03 20:08 浏览量:1
在白淑湘的记忆中,童年的舞台梦,就像一颗在心底悄悄种下的种子。那时候,家境优渥的她,父亲身为高官,让她比同龄人有了更多接触文艺的机会 。小学时,她和姐姐参加朗诵比赛,讲述牛顿故事并荣获第一名,那一刻,舞台上的聚光灯仿佛照亮了她的整个世界,让她对舞台有了最初的憧憬。
在沈阳读书时,东北人民剧院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每当看到少年儿童剧团的小朋友们,系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整齐漂亮的演出服,迈着轻盈而整齐的步伐走进剧场,白淑湘的眼睛里便满是羡慕与向往。在她心中,那是一种充满荣誉感的生活,舞台上的一切,都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
然而,现实却给这个怀揣舞台梦的小姑娘泼了冷水。无论是身材比例,还是外在形象,白淑湘都不是老师眼中天生的舞蹈苗子,很难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肯吃苦的精神,让她在追求舞蹈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她深知,练功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过程,每一次突破,都像是向着梦想靠近了一步 。这种每天通过努力去接近目标的感觉,让她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1952 年,13 岁的白淑湘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她如愿加入东北人民剧院学员班。在这里,她一边刻苦学习舞蹈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各种演出 。尽管忙碌又疲惫,但她的内心却无比充实。
在学员班,白淑湘塑造的第一个舞台形象是一只纯洁可爱的小白兔 。她凭借灵动的表演,将小白兔的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 。1953 年,年仅 14 岁的她,带着获奖作品《小白兔》,作为剧院年龄最小的演员,跟随贺龙将军赴朝鲜参加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 。在冰天雪地的战地,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只有雪地作为舞台,夜空当作背景,一盏煤油灯照亮一方天地 。但白淑湘的表演却格外投入,她可爱的 “小白兔” 形象,为战士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57 年,对于白淑湘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访华,带来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当时还在北京舞蹈学校上学的白淑湘,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 。舞台上,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奥杰塔,身姿轻盈,舞步灵动,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仿佛带着梦幻的色彩,让白淑湘看得如痴如醉,彻底被芭蕾舞的独特魅力所征服 。
这场演出,不仅打动了白淑湘,也深深吸引了周恩来总理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表达了希望北京舞蹈学校能够排演《天鹅湖》的愿望,让中国观众也能欣赏到本国演员演绎的 “天鹅之舞” 。这一期望,如同一声激昂的号角,拉开了中国版《天鹅湖》诞生的序幕 。
“不想演白天鹅的芭蕾舞演员不是好演员 。” 白淑湘对白天鹅这个角色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热爱 。然而,现实的条件却给她设置了重重障碍 。她的身体不够柔软,腿也不够修长,这些在芭蕾舞演员选拔中近乎苛刻的标准,让许多学员对白天鹅这个角色望而却步 。但白淑湘没有退缩,她深知,舞蹈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镜子里的自己 。每一次突破身体的极限,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动作,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都让她更加坚定了挑战的决心 。
在当时,排演《天鹅湖》的条件十分艰苦 。芭蕾舞所需的灯光、舞美、音响等专业设备和技术,对于北京舞蹈学校的师生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连演出服装,也因为缺乏合适的材料,只能用 “豆包布” 染硬后裁剪制作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白淑湘和同学们的热情,他们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中 。白淑湘对每一个动作都精益求精,手的每一个方向、每一个眼神,她都反复揣摩、力求做到极致 。
《天鹅湖》第三幕中,黑天鹅奥吉莉雅的独舞堪称全剧的经典和难点,其中一口气完成 32 个 “挥鞭转” 的单足立地旋转,更是对舞者技巧和耐力的巨大考验 。为了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这一高难度动作,白淑湘开启了 “魔鬼式” 的训练 。她每天都要在台下练习旋转,而且一练就是 64 个甚至 72 个 。她把自己围在椅子中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旋转的动作,哪怕身体疲惫不堪,哪怕头晕目眩,只要稍有失误碰到椅子,她就重新开始 。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右脚脚尖伤势过重,在距离演出不到 4 个月时,甚至无法完成 “挥鞭转” 动作 。但白淑湘没有被困难打倒,她毅然决定转换成左脚进行旋转 。
1958 年 6 月 30 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北京天桥剧场,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怀揣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中国版《天鹅湖》的首演 。音乐响起,白淑湘饰演的白天鹅奥杰塔轻盈登场,她的舞姿优雅,情感细腻,将白天鹅的纯洁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三幕中,她又化身黑天鹅奥吉莉雅,以流畅而稳健的 32 个 “挥鞭转”,惊艳了全场 。台下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以及苏联专家,都被这场精彩的演出深深打动,为演员们鼓掌叫好 。
白淑湘成功了!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新中国舞台上放飞的第一只 “白天鹅”。
时间来到 1963 年,彼时,白淑湘的芭蕾舞事业正随着一部部西方古典芭蕾舞剧的成功上演,逐渐步入佳境 。然而,一次重要的契机,彻底改变了她的艺术轨迹,也为中国芭蕾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观看了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即后来的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后,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建议:能否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芭蕾舞剧 ?这个建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白淑湘和众多舞蹈创作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
起初,白淑湘心中满是疑惑 。西方芭蕾舞艺术一直以优雅、浪漫的风格著称,主要展现的是王子公主的爱情故事 。而要将其与中国革命历史这样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背景相融合,观众真的能接受吗 ?但当编导提出以《红色娘子军》作为创作题材时,白淑湘的内心瞬间被点燃 。她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电影里女主角吴琼花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那充满抗争与坚毅的眼神,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白淑湘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作空间,尽管挑战巨大,但她心中的探索欲望被彻底激发 。
为了让长期演绎王子公主的演员们真切地感受革命氛围,找回那份热血与激情,白淑湘和剧组踏上了前往海南体验生活的旅程 。20 世纪 60 年代的海南,交通不便,环境相对偏僻 。白淑湘一行人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道路上一路颠簸,车内的人被颠得昏天暗地,呕吐不止 。但当他们抵达海南,亲眼看到秀美多姿的万泉河,参观了当年召开万人大会的广场,访问了曾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还见到了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时,白淑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她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紧紧相连,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段经历也让她更加坚信,艺术必须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只有这样,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才能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
从海南回来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初步成型 。然而,当他们在舞台上进行试演时,问题却接踵而至 。有观众提出,台上的表演满是 “娘子” 的柔美,却不见 “军” 的英武之气,这样的 “娘子军” 难以展现出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 。这一评价如同一记警钟,让白淑湘和剧组人员深刻认识到,仅仅有对革命的热情还不够,必须要在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上做出重大改变 。
于是,白淑湘她们再次下部队体验生活 。这一次,演员们深入山西大同解放军某部,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白天,他们学习叠 “豆腐块” 被子,练习打背包,趴在地上练习射击;晚上,还要和战士们一样参加紧急集合,观看夜间军演 。在这段摸爬滚打的日子里,白淑湘和演员们亲身体验到了军人的坚韧与顽强,感受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们的表演注入了灵魂 。
一个半月后,经过部队生活洗礼的 “娘子军” 再次回到舞台 。音乐响起,演员们脚尖齐刷刷地立起,站队、看齐、报数…… 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个眼神都坚定有力 。白淑湘在舞台上尽情释放着每一个动作,将吴琼花的勇敢、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刻,她深刻体会到了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句话的真谛 。
时光流转,曾经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白淑湘,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 。但她对芭蕾的热爱和关注从未减少,那颗为芭蕾事业跳动的心,依旧炽热而充满活力 。
晚年的白淑湘,常常前往中央芭蕾舞团,静静地坐在排练厅的一角,观看年轻演员们排练 。她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在她看来,这些年轻的舞者们,是中国芭蕾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拥有更好的训练条件、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有着无限的可能 。白淑湘相信,他们定能推动中国芭蕾迈向更高的台阶,在世界芭蕾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每一次看到年轻演员们在排练中挥洒汗水,努力追求动作的完美,白淑湘都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奋斗岁月 。她深知,芭蕾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她时常与年轻演员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演出经验和艺术感悟,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创新 。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年轻演员在艺术道路上少走了弯路,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芭蕾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