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编剧,歌剧《红高粱》讴歌永恒炽烈的民族精神
更新时间:2025-08-26 15:34 浏览量:1
在莫言的笔下,高粱地既是热烈的土地,也是不屈的灵魂。如今,这片“高粱”经由音乐的发酵,再度化为歌剧舞台上的“滚烫烈酒”。8月25日,记者从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莫言编剧、郭文景谱曲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将于9月27日至10月3日迎来首轮演出,以全新舞台语言演绎文学经典,讴歌永恒炽烈的民族精神。
高粱是更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家大剧院创作推出的第23部原创歌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高密乡为背景,讲述了村民戴凤莲(九儿)、余占鳌等人的故事,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性挣扎,以及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团结与抗争。
“我写这部小说时是1985年,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那时我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念书。”发布会上,莫言缓缓回忆起当时的创作情景,那时的他带着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把“满腔热血”倾注到了笔端,绘出一片殷红的高粱地。没有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莫言选择避开宏大叙事和对战场的直接描写,从百姓的角度切入。他认为,在《红高粱》中,除了九儿、余占鳌等一干人物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角色”——高粱本身。在莫言的笔下,高粱是“有意识、有灵魂”的存在,它象征着一种原始而坚韧的生命力,也化作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与自由而挥洒热血、奋勇抗争的精神图腾。
谈及改编,莫言感慨,几十年来,《红高粱》已被搬上过银幕、荧屏,改编为舞剧、戏曲,但一直没有出现歌剧版本。他觉得歌剧版《红高粱》的诞生“仿佛是在等待一个契机,也在等待合适的人”。这一次,他决定亲自担任编剧。
只不过,对歌剧创作并不熟悉的他一度只是套用戏曲改编的路子,从零起步让这位文学大师也犯起了难。恰在此时,莫言看到了一幅油画“雪中的红高粱”,看到洁白的雪落在高粱穗子上,他联想到“火中的红高粱”“雨中的红高粱”“风中的红高粱”,甚至“血液浸泡的红高粱”,这些丰富的意象让剧本有了诗意的升华。
“小说与歌剧的叙事逻辑完全不同,小说依靠细节和人物展开,歌剧则依靠音乐来承载情感。”莫言说,看过许多经典歌剧剧本后,他终于“觉悟”到,要把歌剧剧本“当作诗来写”。最终,《红高粱》歌剧剧本经过七稿修改才定型,保留了原著的核心角色与主要剧情,情节凝练,歌词生动传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人物性格特征。莫言形容这一过程“既痛苦又快乐”,他想到不久前在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点燃一堆篝火,火苗蹿出如凤凰腾飞,艺术创作堪比“凤凰涅槃”。
音乐像“核裂变”
文学为歌剧《红高粱》建造了骨骼,音乐则为其赋予灵魂与血肉。为该剧谱曲时,作曲家郭文景为自己设定了要求——必须写出“有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作品。在郭文景看来,这一中国风格需扎根于地域性,为此他到高密等地采风,搬了几大箱子的乐谱、唱片、研究著作回到北京,一头扎到民间音乐里,又将其化用到歌剧舞台上。
“《红高粱》的故事雄浑壮阔,因此音乐总体风格也偏向雄健。”郭文景采用了当地的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在管弦乐中还加入了唢呐和板胡等民族乐器,与大歌剧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语言兼具交响性、戏剧性。“九儿、余占鳌、罗汉大爷……小说里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生动,因此我为每个人物都设计了贴合其个性的音乐,力求让观众一听便知其人。”郭文景表示,“音乐能够像核裂变一样,把情感推向极致,让人物的情绪爆炸开来。”
作为小说中最醒目的视觉符号,高粱地如何被搬上舞台?该剧导演王筱頔介绍,舞台设计将呈现“天圆地方”的视觉形象。高粱这一核心意象将与人物紧密交织,通过“流动与静止”的对比来象征生命与高粱的关系。用“流动”来表达主角浪漫而浓烈的情感,传达生命对真与美的渴求;而在表现侵略者的残酷时,则会通过近乎“绝对的静止”来展现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此外,鲜红的花轿、婚房与鲜血般的酒坛,也将构建象征性的表达,打造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充满想象力的舞台空间。
歌剧《红高粱》将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一同演绎。《红高粱》中的九儿代表着20世纪中国女性的觉醒与抗争,是以野性生命力挣脱封建枷锁的鲜明符号,这一角色将由著名歌唱家宋元明与女高音新秀乌列热饰演;男高音歌唱家郭子照与王冲将饰演余占鳌,生动塑造这位“土匪英雄”桀骜不驯的个性与侠义之举;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王鹤翔、张扬饰演的刘罗汉,将以醇厚的男中音唱出酿酒师傅的忠义与悲壮;女高音歌唱家赵丽丽、张文沁及郭琛共同饰演凤仙,诠释乱世红颜的曲折命运。此外,李鳌、柴进将饰演贪财势利却又为正义献身的戴老三,朱贺、李廷雷饰演八路军联络员任参谋,梁羽丰、谢昕宇饰演聚元酒坊掌柜单扁郎,杨广萌、陈亦昂饰演翻译官、日军官两个反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