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被人民日报“点名”的陈佩斯,给内娱上了一课!
更新时间:2025-08-05 19:11 浏览量:1
观众苦流量烂片久矣!
当资本砸钱给数据造假的“偶像电影”、剧情稀碎的“AI剧本”时,68岁陈佩斯抵押别墅拍出的《戏台》票房逆袭破6亿,连人民日报都下场点赞。
这事儿狠狠戳破了影视圈的皇帝新装——观众早就不吃流量营销那套了,能救中国电影的从来不是什么天价特效,而是创作者把戏当命的老手艺。
很多人等着陈佩斯重回某个“神坛”,可他偏不,他选择了最安静、最艰难的方式——一部叫《戏台》的电影。这部电影从打算拍起,就是一出戏,比电影本身还精彩,它几乎是从资本的指缝里,硬生生地挤出来,凭着一股蛮劲才得以和观众见面。
可谁也没想到,这部起初根本不被看好的片子,会像一匹黑马,一路狂奔,票房和口碑都逆风翻盘,甚至连人民日报和央视都忍不住为它发声,点赞力挺。陈佩斯用一部电影的诞生,狠狠地问了一句:今天的娱乐圈,到底怎么了?
《戏台》的拍摄,打一开始就磕磕绊绊,这可不是什么为市场量身定制的爆米花电影,而是陈佩斯耗费八年心血,从话剧舞台上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宝贝。当他想把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搬上大银幕时,资本市场却泼了一盆冰水:“戏曲?民国?喜剧?年轻人谁看啊!”
投资人像约定好了一样,纷纷撤资,眼看着项目要黄,陈佩斯做了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抵押自己的房子,把全部身家都押在这部电影上。他的这份“痴劲儿”感染了身边人,儿子拿出了所有积蓄,老搭档朱时茂更是二话不说,直接投了一百万。
演员阵容也是个大难题。陈佩斯看中了黄渤,可一位影帝的片酬,对于一个捉襟见肘的剧组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只能硬着头皮去“舔着老脸”问,没想到黄渤不仅仗义地说可以先不谈片酬,等票房过了五个亿再说,甚至在剧组资金耗尽、道具费都付不起时,自己先掏钱垫付。这种互相信任的傻劲儿,在今天这个利益至上的圈子里,简直比金子还珍贵。
可钱还不是最大的坎儿,资本的傲慢,还体现在排片上。影片原定档期被更“大牌”的商业片挤压延后,上映初期更是排片少得可怜。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商业歧视:不被看好的,就得靠边站。
所有这些,都让陈佩斯后来在回忆时,忍不住叹息。然而,正是这场孤注一掷的豪赌,最终用票房逆袭,狠狠扇了那些只认流量、不认艺术的投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面对资本的重重围堵,陈佩斯没有低头,更没有去迎合什么潮流,他手上唯一的“武器”,就是近乎偏执的“手艺”,他信奉“戏比天大”,这份对艺术的敬畏心,贯穿了《戏台》制作的每个细节。
这份手艺,首先体现在对时间的“奢侈”上,从话剧到电影,《戏台》的剧本和人物,足足被他打磨了几十年。为了还原真实的戏楼,剧组选择了一比一实景搭建。为了道具看起来更有岁月感,不惜花费数年时间去细致复刻。
这和如今动不动几个月就赶拍几十集电视剧的“速食”模式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当别人为了压缩成本、追求利润,把剧情、演技、服化道都做得粗糙不堪时,《戏台》却像一件逆流而上的手工艺品。
陈佩斯对细节的苛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为每个演员,连群演都不放过,都准备了详细的导演手记,清楚地解析每个笑点该怎么“甩出来”,一场戏里,“霸王”出场时应该先迈哪只脚,他都事先设定得一清二楚。
外人可能觉得多此一举,但在内行眼里,正是这种精确到毫厘的准备,才成就了银幕上那种行云流水的表演,这份手艺,更是体现在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上。年过花甲的陈佩斯在片场依旧亲自上阵,拍用头撞柱子的戏,他坚持不用替身,实打实地去演。
这种“以身作则”也感染了整个剧组。他身为导演,却毫无架子,谦虚地与摄影、美术等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反复沟通,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意见。一位美术师因此备受感动,直接承诺:“除了你的这部片子,别的项目我一概不接!”这种人格魅力与专业精神,换来了整个团队最无私的信任与投入。
这无声地批判了当下行业里的乱象:多少“演员”骑马靠后期P图,武打像广播体操,哭戏全靠眼药水,长段台词更是用数字“123”代替。当敷衍塞责成为常态时,陈佩斯和他的《戏台》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所有人证明:真手艺,才是一个艺术家闯江湖唯一的通行证。
如果说《戏台》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对行业规则的一次有力反击,那么它电影里的故事,更像是一面不留情面、直指内娱“病灶”的镜子。电影通过一出荒诞的后台闹剧,精准地讽刺了当下娱乐生态的三个核心顽疾。
首先,是外行瞎指挥内行。戏中,手握权力的大帅根本不懂戏,却仗着个人喜好,硬是命令戏班修改结局,完全不顾艺术规律和文化常识,这不仅仅是陈佩斯当年离开春晚舞台那份心酸的重现,更是对当下“资本说了算”的辛辣嘲讽。投资人为了自己的偏好或商业利益,随意干涉剧本,甚至让毫无经验的人去当导演,结果生生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烂片。
其次,是德不配位的“主角”,电影里,一个原本端茶倒水的小二,阴差阳错成了万众追捧的“台柱子”。这简直是直戳当前“流量至上”的弊病。很多压根没有演技的所谓“演员”,仅仅凭着资本的吹捧和粉丝的盲目拥戴,就能坐上主演的位置,拿着比专业演员高出数倍的片酬,在镜头前贡献着干瞪眼、面瘫脸的灾难级表演。
最后,是丧失理性的狂热崇拜。为什么那些不专业、不敬业的演员还能大行其道?电影也给出了答案——被引导的狂热,以及盲目从众的跟风。这正是对当下“饭圈文化”最入木三分的讽刺:粉丝们不再关心演员的人品和业务能力,而是陷入一场被利益操控的集体狂欢。
更有意思的是,在电影大获成功之后,陈佩斯表现出的姿态。他坦然地说,要允许观众有不看他电影的自由。这种对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另一些导演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作品受到批评时,有的导演会高高在上地指责观众审美低下。有的则愤愤不平,认为是有人恶意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