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谱写200部潮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廷波的“破界”人生
更新时间:2025-03-23 10:46 浏览量:8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共有6人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广东潮剧院著名作曲家李廷波榜上有名,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李廷波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谱写了200余部潮剧经典,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破界”人生:从丑角到作曲大师
从一名普通演员起步到成为著名的作曲家,李廷波的潮剧人生充满精彩。
李廷波,1943年生于广东普宁,1957年就学于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1959年改为“戏曲学校”),工丑行。主演过《闹钗》、《柴房会》、电影《刘明珠》等戏,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广获好评。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李廷波在曲艺方面能力出众,于是在老师的提议下改学作曲,在演戏之余自修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1972年,由于作品优秀,他转为专职作曲,至今已谱写200多个脍炙人口的潮剧音乐作品。其在创作中合理变通,大胆创新,编创唱腔富于激情,音调色彩丰富,做到“因人设曲”,使演员行腔流畅,代表作有《蝶恋花》《张春郎削发》《春草闯堂》《王熙凤》《葫芦庙》《红军阿姆》《李商隐》等等。
▲很多潮剧经典剧目都有李廷波的作品
李廷波的作品曾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剧目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艺术节作曲奖一等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曹禺奖等等,其创作的许多优秀唱段被选为潮剧教学的教材,也被戏迷广为传唱。
因人设曲:让角色在音符中活起来
创作出优秀曲目,关键还要如何精准地演绎,李廷波经常要给演员“教唱”。他指导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许多学生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潮剧方面颇有成就。他对于教学非常严格,对人物和情绪把控极为重视,什么桥段该用什么唱腔,他都会细细讲清楚。
▲2021李廷波作曲艺术研讨会在广东潮剧院举行。
“作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角色和演员‘画像’。”李廷波独创的“因人设曲”理念,让潮剧音乐更具人性化表达。他曾在《东吴郡主》的唱段中,将人物刚烈果决的性格融入高亢的“重六调”;在《红军阿姆》中,他用潮汕民谣元素烘托革命母亲的坚韧,令观众潸然泪下。
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始终坚持“潮剧的魂不能丢,但表现方式要跟上时代”。在《蝶恋花》中,他大胆引入西洋乐器,用大提琴的低吟与二胡的哀婉交织,演绎杨开慧的壮烈人生。这部作品荣获文华奖时,评委评价其“让红色题材戏曲有了国际化的表达”。
授艺传灯:守护潮汕文化基因
多年来李廷波不断深耕,整理出曲牌旋律的系统理论,把作曲和唱声的基本知识写作书籍,以供新一代潮剧人们学习,更好地传承潮剧。
虽然退休多年,但李廷波仍然热心投身教学。在广东潮剧院排练厅,总能看到他逐句教唱的身影。“年轻人学潮剧,光会唱不行,得懂背后的文化逻辑。”他常带着学生研读潮汕方言音韵,甚至走进乡村采风,他说,“没有生活气息的曲子,再华丽也是空壳”。
“现代潮剧人才的培养,文化和理论十分重要。”李廷波反复强调后辈要重视文化摄入,认为作曲水平要提高、潮剧要发展,关键是知识储备要充足。而“有了扎实的潮剧理论基础,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转换,进行创新”。
▲李廷波正在进行创作。
而今,李廷波仍然秉持着对潮剧的热爱持续进行潮曲创作。他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加大对潮剧的支持力度,使潮剧不断传承发展,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