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历史话剧《大儒孙应鳌》背后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7-26 17:49  浏览量:1

大型历史话剧《大儒孙应鳌》7月16日晚在贵阳首演,7月24日晚又到孙应鳌故里——凯里演出,引起观众们的热烈反响。该剧以明代黔籍大儒孙应鳌的生平与思想为主线,通过艺术化舞台呈现,展现其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贵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该剧由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委宣传部出品,作为凯里市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的关键举措,该剧以明代黔中大儒孙应鳌的生平与思想为核心,通过艺术转化实现历史文化的当代呈现,为凯里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支点。

演出剧照

孙应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为官从教,活动地域广阔,其学识渊博,勤于治学,著作甚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史学及音乐等领域,他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为黔中王门心学代表人物。孙应鳌从政阅历丰富,官至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南京工部尚书,成为贵州开省以来第一位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还是贵州第一位给皇帝讲课的教授,被后人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其生平与思想具有以下三重价值。

一是教育实践丰硕。嘉靖年间中举后,历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等职,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他全力整顿国子监,推行“经世致用”教育理念;1577年辞官回乡后筑学孔精舍,安居著述,培养黔中人才,推动贵州文化教育发展。现存著作20余种、200余万字,涵盖经学、易学、诗文等领域,是研究明代黔中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是思想成就突出。他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提出“以求仁为宗”的核心命题,强调“诚心慎独”的修身方法,主张“尽人合天”的终极追求,形成黔中王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被视为黔中王门最高成就者。

三是政治影响彰显。他利用为明神宗朱翊钧讲学之机,委婉劝谏神宗不要贪图享乐,要体察民间疾苦,勤于政务,爱护百姓,以图中兴。其“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治国主张被采纳,成为贵州历史上首位影响皇帝决策的文化名人。

作者为何创作话剧《大儒孙应鳌》?

话剧《大儒孙应鳌》创作始于2024年,由编剧杨胜章历时近一年完成。创作背景源于凯里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的推进需求,目标是通过话剧形式活化本土历史人物资源,构建城市文化IP,推动凯里文旅融合。

杨胜章回顾创作经历

杨胜章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研读史料、实地考察与艺术创作。2024年在凯里市举办的孙应鳌文化研究会上,杨胜章得到孙仕堂会长赠送的《孙应鳌研究》,该资料2000年由凯里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通过阅读该资料以及听了会上专家学者的热议后,引起他对历史名人孙应鳌的浓厚兴趣。他实地走访了孙应鳌故里凯里市炉山镇,搜集有关资料,梳理出其人生轨迹: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贵州解元,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曾为明朝万历皇帝讲学(贵州首位),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治国理念被采纳,最终形成“以求仁为宗,以诚心慎独为要,以尽人合天为始终”的哲学思想。

在掌握人物精神内核后,进入了话剧创作阶段。杨胜章认为历史文献中的孙应鳌多为碎片化记载,需通过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手段,塑造其立体形象。杨胜章创作的剧本选取孙应鳌不与权奸严嵩同流合污、心学顿悟、回乡创办书院三大核心事件,构建起话剧的主线,突出孙应鳌“重视教育”“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并融入了凯里苗族山歌、飞歌、苗语对话等本土文化元素,想让历史人物与地方文化实现双向赋能。

2025年2月底完成初稿,在下司召开剧本评审会后,结合贵州省话剧团专家意见,与导演共同调整结构,强化人物关系与情感表达,最终形成现版本。杨胜章的创作思路是“让沉睡的思想在舞台醒来”,通过当代观众可感知的方式,架起连接孙应鳌精神与现实关照之桥。

怎么让话剧《大儒孙应鳌》搬上舞台?

话剧《大儒孙应鳌》的演员由贵州省话剧团、凯里市文化馆、凯里学院及南充电影学院演员共同组成,总人数19人,形成“专业支撑+本土解读+新生代创新”的三层架构。

6月15日,剧组正式入驻凯里市三棵树镇老鸦苗寨山顶民宿,开启为期40天的封闭式排练。排练分为三个阶段:坐排研读、带妆走台、连排合成。

演员围坐分析剧本,重点解决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问题。导演尚伟(贵州省话剧团一级导演)要求每个演员提交“角色历史背景报告”,如饰演孙应鳌的门生演员需查阅《黔诗纪略》中相关弟子的诗文,确保台词中的哲学观点符合阳明心学体系。省话剧团演员与本土演员在此阶段建立协作机制:每周三、周五下午,苗语对白演员为其他演员进行发音训练,省话剧团演员则分享如何在长台词中保持气息稳定的技巧。

省话剧团主创团队参考《明实录》《贵州通志》等文献,对明代官学建筑形制、书院讲学礼仪、士子服饰样式进行1:1复刻。

贵州省话剧团6名演员承担核心角色,其中饰演孙应鳌的演员段超超通过300余字的人物小传梳理角色心理轨迹,其台词处理严格遵循明代文人语言习惯。导演尚伟说:“我们调用了团内明代题材剧目的服饰库,对孙应鳌的官服补子、书院直裰进行定制,仅道具‘贵州提学副使印’就参考了3件现存明代官印拓片。”

凯里市文化馆4名演员负责本土文化表达部分。饰演苗族学子的演员将传统飞歌的旋律与话剧台词结合,融合了苗族古歌的“五度音程”特点。凯里学院戏剧社5名学生与南充电影学院4名学生组成新生代演员组,承担次要角色及群众演员功能。他们在排练中提出用投影呈现孙应鳌手稿的创新建议,并协助完成明代科举流程动画的设计。

演出结束后,观众通过舞台表演直观感受孙应鳌的教育热情与哲学思考,部分观众表示话剧比文字介绍更易理解其精神,苗族元素的加入让历史更有代入感。

话剧《大儒孙应鳌》对凯里有什么影响?

话剧《大儒孙应鳌》在贵阳、凯里成功演出,体现凯里市文旅深度融合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悉,该剧计划在全省各地开展巡演,扩大影响力。同时在凯里本地长期驻演,与黔东南州文化剧场形成固定演出项目,为游客提供常态化文化体验。结合话剧主题,策划“孙应鳌文化研学”“阳明心学讲座”“苗族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形成“观剧+研学+旅游”的复合型文旅产品。

以孙应鳌故里——凯里市炉山镇为核心,整合周边苗族村落、山甫书院遗址等资源,打造孙应鳌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孙应鳌哲学、著作选编、苗族文化伴手礼,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通过话剧《大儒孙应鳌》IP的持续运营,提升凯里“大儒故里”“阳明文化黔中传播地”的城市文化辨识度,吸引省内外文化学者、游客等目标群体,推动文化旅游从“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