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世纪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1963年,歌剧《江姐》排练,刘亚楼听到其中一句词:我有一个要求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0  浏览量:1

开国上将刘亚楼。这名字听起来很正,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提起他,人们最先想到往往是空军,想到铁血军魂,想到在历史巨轮隆隆碾过时的奋力划桨。但如果只把他装进“军事家”的匣子,那还是远远不够。意外吗?刘亚楼对中国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同样深远。他像一把锋利的刻刀,把自己的热情和见解,无声无息刻进了那些绚烂的舞台灯光和歌声里。

比如那个名字,江姐。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像是一面抖动着的红旗,挥在大时代的风口浪尖。歌剧《江姐》的问世,背后隐隐浮现着刘亚楼的执着影子,这一点不被注意却十分有趣。说来也巧,阎肃创作《江姐》歌剧时,正需要一个懂行、有魄力、又不缺细腻情感的推手。1962年,他刚把剧本稿子交出来没多久,刘亚楼就找来看了,只花了一个晚上。从那之后,剧本每一次打磨、细节每一处推敲,几乎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可不是走过场式地拍拍手。那时候,阎肃便不断地走访《红岩》的作者,查原型,问亲属,结果剧本愈发厚重了。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感人画面全被塞进了舞台上。但细看其实不对——悲壮气息下,需要一种看似“生活化”的真实。刘亚楼深知,革命艺术不该只靠空洞口号支撑。于是他要求,歌唱与戏剧情绪必须合二为一,不准虚假,不准油腔滑调弄哭观众。

1963年5月,空军文艺创作会议。气氛很微妙——谁也没想到一向话不多的刘亚楼,在会上竟然长篇阔论。他反复摆事实、道案例,强调空军文艺是非做不可的大事。他甚至引用毛主席早年的话,说其实没有文化的军队,压根撑不起国家安全。有人笑,有人皱眉——谁不盼着多拉几架飞机上天?可他偏要说搞文艺也是保卫祖国的方法。这一回合,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没人敢再打哈哈。

有一点又细又尖。剧本快搞定时,正犯愁选谁演江姐。一派吵成一团,说什么万馥香新手,不够资格;另一派又咬定她绝对合适。刘亚楼直接拍板,不容置喙,他认定万馥香撑得起角色。实际上,他脑子清楚得很。早在空政文工团尚不显山露水时,他就看出万馥香的潜力。这种用人眼光,往往比日后的剧评家更准。

第一次排练,时间选在秋风刚紧的时候。说是歌剧,其实歌与戏全系一线。万馥香练得极苦,一场场下来,嗓音沙得像被磨砂纸刮过。但她唱“含着热泪绣红旗”,台下围观的士兵甚至不自觉地拽紧拳头。奇怪吧?有好声音不见得能赢得共鸣,这话也反了——只有真情,才穿心。

其实最初的“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本不是阎肃亲手写下的。原稿里,收尾一句还模糊着,似悲似喜——刘亚楼偏要拨开这层雾气。他跟作者反复推敲,觉得江姐为理想流血流泪,这种苦下面有着不可破的幸福感。这一句换了,整个气氛就立了起来。要说艺术里面有多少技法,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难得的是踩在对的时机,对的人身上。

戏里有一场江姐与叛徒交锋的场景。最初设定,让江姐给叛徒倒茶,要套对方的话。刘亚楼看了,嫌太委屈。他私下表示,“江姐这人物,软不得。”最后改成了江姐掌控气氛、针锋相对。这一改,立刻让主角气质变得格外硬朗。细想想,这场面其实也是现实写照。《江姐》能成功,靠的正是对原则的那种寸步不让。当然,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太刻板。可舞台不是街头巷尾,是要让看的人真正在意。

后来,剧中叛徒唱词的问题又引出一场波澜。观剧那天,戏里的人物刚对上话,刘少奇、刘志坚也来了。氛围又变。三位“姓刘”的现场出难题,认为一些唱词太刺耳。阎肃一时半会儿改不出来。刘亚楼也就不着急,干脆陪着一起推敲。宴会间隙,他们在稀里糊涂里竟挤出了新词,边推杯换盏边改稿。这种“糙中见细”,其实真难得。有多少创作不是在临场发挥里找到精髓的?

记得主题曲《红梅赞》的谱写又堪称曲折。作曲家羊鸣说,那时候剧组像打仗。每写一遍,刘亚楼就要全部听完,等着评一评。十几次不满意,二十几次再抠细节。有人嫌他太较真,可他只反复一句话:“烘托气氛不能只靠鼓点打击。”据说成稿当天,刘亚楼甚至凌晨两点才离开剧院,脑海还在一遍遍重复曲调。这种“轴劲”,要不是亲见,很难想象。

1964年9月4号,剧终于首演。北京儿童剧场外人挤人。买票的、捧场的,还有悄悄旁观的。前两场结束就传开了消息。演到第四天,连周总理、邓颖超都亲自来了。据事后记录,俩人溜进剧场的时候几乎没人发现。演着演着,周总理一会儿拍手,一会儿点头。邓颖超听见江姐诉说亲人情怀那一段,脸上止不住笑。真真假假,台上台下都连成了一片,不再有分隔。

当然,消息捂不住。很快文艺界就大书特书“把总理都吸引来了”。八卦成了热度,带动了所有人的情绪。刘亚楼也没有多说,只是带演员们搞了场空军招待会,还亲自指点阎肃给江姐演员敬酒。有人说,他固执地认为,再好的剧本没有称职演员,顶多也就图一时热闹。其实未必,不同年代标准变动,这说法本身也站得住脚。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逻辑挺混乱的。刘亚楼曾说不能只搞武装,更要搞文艺。可另一头,他又不断要求艺术服务于革命与现实——这两点有时难免矛盾。真正的历史里,有多少人能在两种要求间自由转身?其实未必。但《江姐》剧组就是在矛盾里硕果累累地开花了。

不止如此,演出成功以后,毛泽东也来看了。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是最高肯定。毛主席给出的评价不光是表扬,还邀请全剧组上台畅谈。那场面不太像一次普通的聚会,更像一场战后的庆功宴。连夜赶路来看戏的观众只觉得劲头十足。场场爆满,票每天抢光。南北观众为了一睹江姐风采,常常凌晨就在门口排队。据新浪2023年底回顾报道,《江姐》累计观众近千万,豆瓣9分以上的评价比比皆是。

**说到底,歌剧《江姐》的火爆少不了刘亚楼那种“管得多”的态度。**

舞台上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他都能插手修改。但艺术本来就是矛盾体。他要故事高亢,也要细腻;要台词直接,也希望情绪张力。你说这是强人所难?未必。只有这样较真,观众才信得过。

回头看,有人质疑他是否干预过度。结果事实摆在那里:没有这份执着,《江姐》至今大概率只算一部普通歌剧。而我倒觉得,有了“主旋律”的管控局限,反而练出作品的筋骨。这种弹性,才是那个年代文艺人的办法。刘亚楼不是艺术家出身,他却敢于拍板,也愿意拉着作曲编剧通宵推敲。看似理性又偏执,偏执里又有柔情。这种又一层的复杂,让历史人物有了立体感。谁说矛盾不是真实?

《江姐》成了现象级作品,最终打破了许多行业壁垒,空军的文艺力量至今还在舞台上回响不绝。很多后辈演员提起当年,仍然带着点仰望心情。近年网络平台还不断上线新版舞台录播,弹幕里一遍遍刷起那些熟悉的歌词。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年坚决拍板、敢于坚持的身影。

其实这也没什么宏大的道理,无非是那些历史风云里,人对信念的执着与偶然成就的经典混杂在一起。谁主沉浮,谁执牛耳,有时候一本剧本,一段主旋律,也能掀翻潮水方向。每一场谢幕之后,还有多少故事未写进正史?

欢迎大家关注简史档案馆,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您的建议将是我进步的动力。

场馆介绍
世纪剧院始建于1985年,1990年5月4日正式开放。剧院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融合了传统建筑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是北京建筑史上又一个杰作。世纪剧院是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剧院。剧院以上演大型歌剧、话剧、芭蕾舞剧...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近好运街
运通107、402、413、418、419、420、503、621、659、677区间、6
世纪剧院